略谈传统诗词的魅力——《同砚诗词逊序(作者:宓明道)

分类: 卓尔创作 |
略谈传统诗词的魅力
——《同砚诗词选》序
博主按:2022年5月26日(前日),我在博文——“读刘祖年先生《九十抒怀》,贺寿诞快乐!”一文中,提到:“2018年10月,刘祖年先生和钟选红女士合作编著的《同砚诗词选》,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先生希望我为他的新书作个序。当时,我外出讲课比较多,一时静不下来心,于是就请我妻子宓明道代劳写了个《序》。刘先生十分高兴。从此以后,我们的交往更多了。”
今天是5月28日,依然是刘祖年先生九十寿辰的喜庆日子,借这个机会,我把小宓写的“《同砚诗词选》序”转载在我的博客中。一是为了给刘先生的寿辰增添喜庆气氛,二是让各位喜爱文学的朋友们了解一下传统诗词的魅力,感受一下“所有千古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词,都是不老的,年轻的,跳跃其中的是创作者一颗充满生气的鲜活的灵魂。”
下面请您欣赏:
《同砚诗词选》序
欣闻刘祖年先生的诗词集——《同砚诗词选》即将出版,我由衷地表示祝贺。因为长久以来,经常分享到他作品中所蕴藏的审美情趣及精神魅力。我希望祖年老师的这些浸透他文化修养及浓厚情感的雅作能早日面世,让更多的人感受一种精神生活的美好,同时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至于说到为这本书写序,实感惶惶不安。先生是我的师长前辈,无论人生阅历的丰富,还是学识的渊博,都是我所不敢望其项背的。虽然我也自幼喜爱古诗词,平时兴起时也有涂鸦之作,但与老师的文字功力相比,相差甚远。以才疏学浅之人为学养深厚之士写序,实是勉为其难。然承蒙祖年老师托付,推诿不得。只是真实的谈谈本人对这本诗词选集阅读的愉悦感,以及传统诗词给予人精神上的滋养与收获,以表达对先生的深深的敬意,以及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钟爱之情。肤浅之处就只有多多包涵了。
我和祖年老师是在2004年认识的。那时我刚主持虹口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工作,而祖年老师曾任该督导室的第一届主任。当时他已经退休十几年。最初他给我的印象都是通过Email发来的诗词作品获得的。
如《重游泮宫 》:
六十年华好似舟,天涯海角任停留。功成名就丹心照,
道笃才施壮志酬。曩昔分离居教室,今朝合聚在高楼,
回思往事千杯少,了却长时系念愁。
又如《钱塘秋望》:
山晚清凉拂水流,家乡老宅去高秋。残星几点居天角,半月空轮照地头。紫艳初开篱菊静,红颜尽落渚莲愁。湖鱼正美尝鲜好,遥望南方忆旧楼。
读到这样的诗句,我感到很惊讶。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能有如此清新雄劲的笔力,营造出如此明悦清新的意象,其中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真的很令人叹服和敬仰。
据我所知,祖年老师退休前长期从事的是数学教学。半路出家,诗能写到这般纯熟,确实令我惊讶。
说到韵律诗,古诗词,通常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古诗词是一种晦涩难懂、古板无生机的东西,只有老人们才喜欢读,喜欢写。即使现在开始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凡也不能消除这样的误解。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新诗还是古诗的写作,它们的诞生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过程,那就是高度的艺术提炼。而提炼必然需要精神力量。所以,我们读到的所有千古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词,都是不老的,年轻的,跳跃其中的是创作者一颗充满生气的鲜活的灵魂。
与新体诗相比,传统诗词的魅力,在于她精炼的文字,唯美的韵律节奏,以及工整而巧妙的对仗对偶。文字经过这样的锻造锤炼,会营造出一种经久不败的隽永的滋味,一种文字的凝香,意境的鲜活,以及氛围的心醉神迷。在文字内涵的充分发掘上,新体诗是先天不足的。因为平仄格律和字数的限制,古诗词需要对文字有更高的提炼度,达到精髓的程度。与此同时也是情感思想去浮杂、存精华的艺术化过程。由于音律格式上给人以朗朗上口和流韵自然的快感,因此传统诗词实现了更为广泛和悠久的口口相传。传统诗词精美典雅,却并不是远离生活,不接地气,或者说是一味的晦涩难懂。事实上她似乎比现代诗更能创造出一种经典美而深入人心。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同时也是经常被人们用来引用的比喻或者典故。比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比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等,都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津津乐道的口头禅。还有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富含哲理的诗句也常被人引用。而现代诗却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当然现代诗是另一种艺术形式,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魅力。这里并无贬低之意。
正是由于传统诗词的这种持恒的魅力,激发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继续传承光大。他们愿意选择这种古老而长青的艺术形式来储存自己的人生情感和思想,自觉地让自己的情感在固定的韵律和格式中达到精粹,唯美,高雅,经典,以获取更高的审美意趣和更持久的生命力。我以为祖年老师的古诗词创作比较成功地实现了这样的心愿。
他虽然退休以后才从事古诗词写作,但从他之前出版的诗词集以及这本《同砚诗词选》中,令人击节赞叹的作品还是相当多的。
有的是意境的咏长,如七绝:
有的是技巧的纯熟,如七律 :
平安夜
其中“味入丹田寒意去,香来炉火暖心装”,对仗得相当好,读来气韵自然。
有的是文字的精粹,如《眼儿媚》:
需要提及的是,祖年老师与妻子感情深厚。因前几年老伴爱妻去世令他痛心无比。思念之苦常常会在他的作品中流露。《眼儿媚》中,在赏雪时又突然想起了陪伴一生的爱妻:
“相思路远,春风几度,拨皱心头“ 。
了了数字,足见功力之深厚。尤其一个“皱”字用得好,一字千金啊!
另《临江仙》后四句:
倚栏凝视冰霜。如烟往事黯神伤。斯人已逝,清露泣心房。
读者同样感受到了作者情感收敛之美、涵养蕴籍之深,力透纸背之功。“清露泣心房”,短短5个字,把内心伤痛之深,之尖利,立即传达给了读者,令人感动深深。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怀念妻子的伤感常常萦绕在他的诗作中,却并没有影响到祖年先生作品的主流风格。他的作品的主流风格我认为是明朗昂扬的,有着盛唐诗风的意韵。以下随便选几首看看:
七绝 咏春
日晷移长翠柳杨,
和风拂煦醉心房。
村姑碧玉临河立,
绿岸垂条一色装。
《采桑子 . 答谢》
相知久别重逢日,叙坐华堂。笑语华堂,一片真情道吉祥。
群贤议教多高见,事业辉煌。远景辉煌,人走依然茶不凉。
南歌子(双调) 丁酉重阳
可以看出,即使是写怀念妻子的作品,也难掩整体诗风上的意象饱满、昂扬明朗的基调。这正是盛唐时期的诗风。而祖年先生的诗作又以其笔力清劲,文风雅俊,意境开阔,意象繁富宛丽,塑造了他自己的个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同砚诗词选》汇集了另一位作者——祖年老师的学生钟选红女士的诗词作品。其中一首《采桑子》读来格调高雅:
如:波光投步重重绿,几近中秋,水岸禽悠。无事轻风颠燕舟。
木樨几度渲才色,纵有香幽,究竟清愁。花自飘零空叶留。(采桑子)
还真有点李清照的味道。
如:诗遇凡夫稀意境,酒逢知己胜瀛仙。花中清客凌寒贵,茶涤凡思悟寂禅。(七律 ——八雅之境 )
日淡风光浅,云稠雾萃松。(南歌子-双调) 日淡对云稠,风光对雾萃,意境清淡中蕴涵浓郁,如一幅中国水墨画。
如:清风半窗,西风驻塘。孤吟自款鹰堂。忖经年瑞昌。霓裳盛装,雕墙画梁。霎时如梦无常,又何须若狂。(醉太平——何须若狂)
以上可以看出,钟选红女士在古诗词的钻研及写作技巧上的把握也已经达到比较精通的程度。对偶,音律均能娴熟运用,并常有佳句呈现。在诗词写作上展现了不凡的才气。然在风格及意境营造上与祖年老师迥然不同。她的作品总体意境清寂幽深,文字更注重理性冷静。像《采桑子》“波光投步重重绿”一词,在钟女士作品中已是难得的亮色,有些作品已经走向了冷涩。可能是因为她表达的是一种看破红尘探悟佛门的禅意。不管如何,风格各自成,主要还是看作品的艺术造诣。
祖年老师才气丰沛,底蕴深厚,但同时却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的学生遍布五湖四海,经常与他联系。如我这辈,还有更年轻的后生晚辈,也常常是他的堂上客。他谈吐随和,思维敏捷,热情通达,兼容大度,融洽时代,完全没有书斋气,或者“掉书袋”旧习。为人的洒脱不羁、性格开朗健硕的精神风貌,也与他诗词的风格相一致。
生活的生机是创作的活水。
正写此文时,突然又收到了祖年老师发来的一首新诗:
七律 霜降
时序轻寒已报秋,霜华初见色清幽。明霞夕照青天外,细雨晨飘绿地周,一片黄花飞陋室,三枝墨菊插高楼。年至耄耋须行乐,莫道桑榆晚景愁。
读完不禁长叹:好诗啊! 读好诗利于气、养于心矣!老师的诗依然是那样的气韵饱满,意象纷呈。其精神之力犹如不老之青松,遒劲挺拔。
景仰祖年老师在耄耋之年还能唱出如此清音,坚守生活的精致唯美之追求。吾辈当树为人生之楷模!
提一点希望,望祖年老师在今后诗词写作中,稍加注意尽量少用生僻的字句,使作品更加明白晓畅,以普及更多的读者。
最后衷心敬祝祖年老师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笔墨常青,佳作连连。
附录:
作者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发表过散文,诗歌,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