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阅读
(2020-05-24 10:38:21)| 分类: 小说阅读 |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财主大人的舱房。
财主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有些不高兴,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1、阅读全文,完成表格。(3分)
|
故事情节 |
贵妇人的心理 |
|
夫妇因贫穷同意卖掉大儿子 |
/ |
|
穷夫妇要求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
|
|
|
有些不高兴 |
|
穷夫妇要回了女儿,一家团聚 |
|
2、善于使用反复是川端康成小说的特点之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作用。(4分)
3、读完小说之后,有同学认为结局太完美了,真没有意思,应该改成这样:财主夫人听了他们的诉说,犹豫了片刻,最终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你赞同这样的修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或注释阐述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愉快穷夫妇提出用女儿换回二儿子同情(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本文在情节上反复,先送大儿子,舍不得大儿子送二儿子,舍不得二儿子送小女儿,最后要回小女儿,反复
使故事情节跌宕,从而体现父母对子女强烈的爱,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3、(一)不赞同。
第一层(关联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且能得出结论)(6分)
【示例】穷夫妇多次要回孩子,贵妇人没有责怪并流下同情的泪,体现了“浓浓的爱心”。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贵妇人虽富有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体现了小说“淡淡的哀怨”。作者幼时亲情缺失的遭遇让他对文中人物的表现寄寓更为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使作品带上“淡淡的哀怨”。(表达有欠缺,得5分)
第二层(多点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4分)
【示例】穷夫妇多次要回送出的孩子,贵妇人一一答应,没有要回钱而且流下同情的泪,这些情节都体现出小说中“浓浓的爱心”。穷夫妇充满了贫穷的悲哀,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贵妇人虽富有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体现了小说“淡淡的哀怨”。(表达有欠缺,得3分)
第三层(单点结构,理解单一,不全面)(2分)
【示例1】1穷夫妇送出了孩子又多次要回,体现父母浓浓的爱心,而贵妇人又都一一答应,也没有要回钱并流下同情的泪,这些情节都体现出小说中“浓浓的爱心”。
【示例2】穷夫妇有可爱的孩子但受贫穷之苦,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人生总是不如意,作品带有“淡淡的哀怨”。
第四层(前结构,表层理解,肤浅笼统)(0-1分)
【示例】本文题目就是“父母的心”,体现了父母浓浓的爱。(1分)
(二)赞同。
第一层(关联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且能得出结论)(6分)
【示例】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通过他们强烈的对比,更能让人们感触到社会的悲哀,人性的丑陋,让们更好的反思社会。(表达有欠缺,得5分)
第二层(多点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4分)
【示例】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表达有欠缺,得3分)
第三层(单点结构,理解单一,不全面)(2分)
【示例1】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示例2】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
第四层(前结构,表层理解,肤浅笼统)(0-1分)
【示例】表现人的无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