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的心》阅读

(2020-05-24 10:38:21)
分类: 小说阅读

父母的心

康成

    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濑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蒙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贵妇人。女和打杂儿的片刻不离左右。

    与此成对照的是,有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术都污迹斑斑

    不知为什么,高贵夫人总看着这父子们。后来,她在老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

    “孩子多。真快乐啊!”

   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穷人孩子多了更苦。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四十,可是没有孩子。夫人让我跟你商量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养一个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还是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小家伙吧!”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出现在财主大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地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贵夫人愉快地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到了财主夫人舱内,很难为情地说:“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这太可怜了,如果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财主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有些不高兴,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你们怎么了”财主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地,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了。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财主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

  “都是我不好,我虽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我真羡慕你们,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注释】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幼年父母双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其作品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

 

1阅读全文,完成表格。(3)

故事情节

贵妇人的心理

夫妇因贫穷同意卖掉大儿子

/

穷夫妇要求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有些不高兴

穷夫妇要回了女儿,一家团聚

                           

2善于使用反复是川端康成小说的特点之一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一手法及其作用(4)

 

3读完小说之后,有同学认为结局太完美了,真没有意思,应该改成这样:主夫人听了他们的诉说,犹豫了片刻,最终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你赞同这样的修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或注释阐述你的理由。(6)

 

 

 

参考答案:

1、愉快穷夫妇提出用女儿换回二儿子同情(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本文在情节上反复,先送大儿子,舍不得大儿子送二儿子,舍不得二儿子送小女儿,最后要回小女儿,反复

使故事情节跌宕,从而体现父母对子女强烈的爱,也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3()不赞同。

第一层(关联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且能得出结论)(6)

【示例】穷夫妇多次要回孩子,贵妇人没有责怪并流下同情的泪,体现了“浓浓的爱心”。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贵妇人虽富有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体现了小说“淡淡的哀怨”。作者幼时亲情缺失的遭遇让他对文中人物的表现寄寓更为真切的感受和理解,使作品带上“淡淡的哀怨”。(表达有欠缺,得5)

第二层(多点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4)

【示例】穷夫妇多次要回送出的孩子,贵妇人一一答应,没有要回钱而且流下同情的泪,这些情节都体现出小说中“浓浓的爱心”。穷夫妇充满了贫穷的悲哀,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贵妇人虽富有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体现了小说“淡淡的哀怨”。(表达有欠缺,得3)

第三层(单点结构,理解单一,不全面)(2)

【示例11穷夫妇送出了孩子又多次要回,体现父母浓浓的爱心,而贵妇人又都一一答应,也没有要回钱并流下同情的泪,这些情节都体现出小说中“浓浓的爱心”。

【示例2】穷夫妇有可爱的孩子但受贫穷之苦,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人生总是不如意,作品带有“淡淡的哀怨”。

第四层(前结构,表层理解,肤浅笼统)(0-1)

【示例】本文题目就是“父母的心”,体现了父母浓浓的爱。(1)

()赞同。

第一层(关联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且能得出结论)(6)

【示例】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通过他们强烈的对比,更能让人们感触到社会的悲哀,人性的丑陋,让们更好的反思社会。(表达有欠缺,得5)

第二层(多点结构,理解多角度,有深度)(4)

【示例】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表达有欠缺,得3)

第三层(单点结构,理解单一,不全面)(2)

【示例1】穷夫妇饱受贫穷折磨,多次要回孩子,一直处于孩子送与不送的矛盾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示例2】贵妇人虽富有却没有孩子,为了享受天伦之乐,最后拒绝穷夫妇的要求,表现了她对亲情的冷漠。

第四层(前结构,表层理解,肤浅笼统)(0-1)

【示例】表现人的无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