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读诗偶记(13)诗的表现手法(二)

(2022-03-20 21:41:24)
标签:

文化

分类: 13、随笔
(原创-随笔)读诗偶记(13)诗的表现手法(二)


                   诗的表现手法 (二) 

       诗的表现手法除了“赋”“比”“兴”之外,常用的还有排比、重叠、蝉联。恰当地运用这些手法,可以起到“一叹三唱”的作用,可以尽兴地抒发感情,造成一种气势磅礴或者悠扬婉转的艺术境界。正如两汉时期诗学重要文献《诗大序》中所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接弹指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的作用可以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宜于抒情。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就是用的排比手法。 
  排比大致分为: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郭小川的《站在北大荒的土地上》里,——

       这片土地哟,一直如大梦沉沉!   
       几百里没有人声但听狼嚎、熊吼、猛虎长吟;    
       这片土地哟,一直是荒草森森!     
       几十天没有人影但见蓝天、绿水、红日如轮。

      “狼嚎、熊吼、猛虎长吟”、“蓝天、绿水、红日如轮”都是诗句中的成分,在一个句子里形成排比。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上边的一节诗每句的前、后半句,又构成分句排比。

       (3)单句排比。例如,上边的一节诗,1、3两句,和2、4两句,又构成单句排比。

       (4)复句排比。上面的整节诗,1、2句,又和3、4句构成了复句排比。

       重叠,顾名思义就是同一词或同一句重叠起来使用。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叠字词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结尾的时候,又再用一次叠字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9个叠字词来描写一份孤单无绪的愁情,“怎一个愁字了得”!(前文摘自载于《中国网》上的刘炯朗先生的文章《重重叠叠》)。

       蝉联 ,通俗地说就是“句头咬句尾”。以大家耳熟能详的贺敬之的《南泥湾》歌词为例,“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方,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里,第四句的头“咬”第三句的尾,都是“南泥湾”三字,第五句的头又“咬”第四句的尾,都是“好地方”三字。这种蝉联,可以造成一种回环婉转的韵味,可以起到“一叹三唱”的作用。

       在许多诗歌作品中,如前文和本篇所举的诗人郭小川的一些诗,往往是赋、比、兴、排比、重叠、蝉联等手法交替运用或夹杂运用,使各种手法特有的艺术效果,和谐地汇集在一起,在视觉、听觉、美感上,都让人感到有一种撩人心弦、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