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韵辙 (一)
诗和歌曲、戏曲、曲艺等的唱词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合辙押韵。诗和歌曲、戏曲、曲艺唱词或者是句句押韵,或者是每隔一句、两句押韵。诗和歌曲、戏曲、曲艺唱词的这种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上,有规律地落音一致的做法,就是押韵(戏曲上对押韵的通俗叫法是合辙)。
诗歌押韵的特点:
一、押韵适当能造成和谐的韵律,使诗的语言具有铿锵动人的音乐美。以诗人郭小川《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那首诗的开头几节为例:
继承下去吧,我们后代的子孙!
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古常新;
耕耘下去吧,未来世界的主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这片土地哟,头枕边山、面向国门,
风急路又远啊,连古代的旅行家都难以问津;
这片土地哟,背靠林海、脚踏湖心,
水深雪又厚啊,连驿站的千里马都不便扬尘。
这片土地哟,一直如大梦沉沉!
几百里没有人声,但听狼嚎、熊吼、猛虎长吟;
这片土地哟,一直是荒草森森!
几十天没有人影,但见蓝天、绿水、红日如轮。
这片土地哟,过去好像被遗忘的母亲!
那清澈的湖水啊,像她的眼睛一样忘尽黄昏;
这片土地哟,过去犹如被放逐的黎民!
那空寂的山谷啊,像他的耳朵一样听候足音。……
基本上用的是一、三,二、四隔句相对的“扇对句”,又不着痕迹地在同一节里运用了“当句对”,句句押韵,加上独特的“诗体”,让整首诗气势雄豪,异彩缤纷,读过之后,让人如聆天籁,余音绕梁。
二、押韵更容易记忆,便于吟咏,易于传播。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下半阙都是一、二、四句押韵,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整首诗押的韵,韵脚自然贴切,读来朗朗上口,感同身受,壮人胸怀,百读常新,传播于世。
三、押韵能使语言更加动人地表达诗情“画”意,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毛主席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全诗押的韵,虽然韵脚较窄,但经老人家匠心独运,把一幅雄浑壮美的积雪昆仑展示在人们面前,中华魂,民族魄,风雷骤起,在胸中涌动......
但是,现在有一些诗却不大讲究押韵,把一些短句子堆砌起来,不好读,也不好记,有的让人觉得原本很好的题材,很好的立意,被浪费了,实在是可惜。笔者认为,既然称为诗,还是讲究点韵辙好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