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的意境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他的《与王驾评诗书》中对诗的意境,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思与境偕”。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讲,所谓意境,就是“诗意美”。意境,就是诗所要表现的“画面”与它的“画法”是怎样结合成为一体的,并达到“情景交融”,从而显现出感动和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思”与“情”,“境”与“景”,两者的关系是相融合的,前者是“画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后者则是用以表现思想感情的“画面”。诗,不管是写人,还是写物,不管是长诗,还是短诗,都要有诗意才行,都要有一种特定的艺术境界,越是好诗,其境界就越深远,越完美,因此也就越能激动人心,引人回味。
寓情于景,寓思于境。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所说的“寓义于情,而情愈致”,就是这个意思。还是以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为例,他老人家以吟咏北国的雪,而托寄对多娇的江山、对历史上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的祖国,及其今朝的风流人物——人民,那充溢胸腹的大爱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尽显人民领袖的风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过之后,有谁能不为其景所吸引,不为其情所感动,不为其雄所震撼!
寓情于形,以形写情。
诗描绘“画面”(景或物),不能为“画”而“画”,必须要做到“情”“画”交融,才能达到诗的境界。诗人郭小川在他的《甘蔗林——青纱帐》和《青纱帐——甘蔗林》诗里,描写了北方青纱帐(高粱、玉米地)和南方甘蔗林里的景物——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然后,把悠长的情思,牵向昔日和他一起在青纱帐里抗击日寇的战友、同伴儿——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呵,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呵,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情思绵绵,寄意深沉,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战斗生活的深刻体念。
诗意的美,着墨不多,却包含了无穷的言外之意,令人思索,回味,而不是一览无余。这也正是诗的魅力所在。读一首意境深远的诗,就如同听了一场顶尖乐团演奏的交响音乐会,会让人有绕梁三日,不绝于心之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