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觉醒年代》札记之那一抹纯净的微笑让人泪流满面

标签:
杂谈 |
分类: 影评文字 |
若问《觉醒年代》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而且是最感人肺腑的经典镜头是哪一个,我觉得那就是陈延年与陈乔年刑场就义前的回眸一笑,每每看到这个镜头就会泪流满面,禁不住嚎啕大哭。
他们同那个污浊的旧社会格格不入,誓不两立;
他们抱着为国献身的目的而活,从不动摇,从未犹疑;
他们为了中国同胞勇敢探索,负重前行;
他们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少年,什么是青春。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着一种悲剧色彩:出身名门,却过着乞儿一样的苦日子;他们是学生,却在码头干着苦力活;他们郁郁寡欢,只因为过早体味人生逆境;他们拒绝父爱,只因对父亲有所误会………
陈延年与陈乔年在《觉醒年代》的第一集就出现了,那时他们一位十七岁,一位十三岁,身为中国近代文化名人陈独秀的儿子,他们没有成为养尊处优的少爷,反而在码头扛大包,有位年迈的工人摔倒了,管教者过来殴打工人,兄弟俩打抱不平,硬是把原工人背上的两个厚厚的大包扛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一步步艰难地前行。
扛完大包后,他们吃着硬大饼,一只蚂蚁爬上陈延年的手指,他小心翼翼地将手探在树叶中,看到蚂蚁爬到树叶中,他开心地笑起来。这时他们的姨妈高君曼带着食物来了,她希望兄弟俩能回家,不要受这个苦,但两兄弟拒绝了,他们坚持自力更生不受家人援助。短短几个镜头,便将两位少年的善良、倔强、自尊与异于常人的坚韧性格全都显现出来。
延乔兄弟坚持勤工俭学,不花家里一分钱,不吃家里的一顿饭,不成立家庭,坚持自己的信仰,就连亲生父亲也毫不例外,直到在现实中屡次实验失败,才坚定了马克思信仰,对父亲也开始理解并崇敬,宁折不弯,至死方休,20多岁就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我是随时准备为了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陈延年
让我们的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陈乔年
1919年,21岁的陈延年与17岁的陈乔年同时赴法勤工俭学,陈独秀目送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时,两组蒙太奇镜头在1919年与1927年1928年反复切换,极其经典极具艺术性:
1919年的上海车站,两位目光明亮的英俊少年迈着矫健的步伐奔向未来,走到半路都回头向父亲一笑,当时大路平坦他们鞋袜整洁意气风发神采飞扬。
1927年与1928年的上海龙华,29岁的陈延年与26岁的陈乔年遍体鳞伤满身血污,红肿到溃烂的双脚拖着沉重的镣铐,他们踏过血水泥路(陈延年跨过的血水中有一朵花),一步步地挪向刑场,面对死亡他们都目光坚毅脸上毫无惧色,最后他们都回头一笑。
伴随雄浑悲壮的背景音乐,这两组镜头反复交替着,让人不由自主地代入其间体味着剧中人的情感
。
仿佛陈独秀从今日离别的笑与泪中看到了两个儿子来日的结局,仿佛两位少年抛弃所有美好和舒适,去趟一条血路也能面带微笑,仿佛这平路与血路别无二致,仿佛这光鲜的裤脚和皮鞋与那血污的脚和腿别无二致,仿佛目光与回眸,一起永恒。
延年走了,乔年也走了,他们都被反动派杀害了。那“哗啦哗啦”的带着脚镣前行的声音,那满身血污的形象,那年轻俊美的脸庞上温暖如春天,灿烂如阳光的纯净微笑,真的让人太震撼了。
于是,94年前迈着从容的脚步走向刑场的那两个英雄少年,一步一步敲打着人们的麻木之心,一次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冷漠之魂。
这是2021年夏天铭刻在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精神盛宴。
后一篇:雨中的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