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问路小孩摇手不语,写下一首小诗,堪与杜牧的《清明》齐名!
补锅匠梦到有人破腹塞书,梦醒后从此能诗,有首诗小学生都会背!

古代诗人写儿童的诗歌虽然不多,但是,也流传下来一些令人百读不厌的精品。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最为人传诵的是第一首,其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晚年回乡的尴尬,却是通过儿童的举动来衬托的。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出了儿童的单纯无邪。这样的场景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另外,杜牧的《清明》,同样也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古代牧童的鲜活形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的牧童,虽然没有样貌、言语的描写,但是,一个“遥指”的动作,就将其羞于言语但却又不失热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牧在热心牧童的指引下,终于寻得了解馋的酒家。但是,同样是问路,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却没杜牧幸运,这次,问路的人遇到的不是牧童,而是一个钓鱼的小孩儿,结果令人失望。这个倒霉的唐代诗人,就是贞元、元和年间的补锅匠胡令能。
胡令能,河南中牟县人,由于家贫少地,难以糊口,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后隐居圃田。胡令能虽然没读多少书,但是,诗却写得像模像样,是补锅匠中的最会写诗的。

关于胡令能的写作本领,还有个非常神奇的传说。有一天胡令能梦到一个仙人来到他家,将他的腹部切开,塞进一卷书后又离开了。梦醒后,胡令能就会写诗了,并且出手不凡。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深受读者喜爱。
“胡令能,圃田(今河南中牟县)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唐代范摅《云溪友议》)
其实,这个传说肯定是不足信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信的,那就是胡令能之所以能妙笔生花、诗思泉涌,肯定是经历过一番大有“切腹之痛”的艰苦努力的。因为,这世上并没有不努力就能轻易成功的。

由于胡令能只是个小人物,其诗虽好,但是,要想让人广泛接受,注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啊。所以,他的诗现在仅存七绝诗4首(被收入《全唐诗》),分别为《小儿垂钓》《王昭君》《喜韩少府见访》《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其代表作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游乡补锅,向钓鱼儿童问路遭遇拒后所作。在这首诗中,我们没看出作者半点怨气,而是将一幕平常的路遇,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

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一个“学”是这首诗的诗眼。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这样的背景交代,也就自然引出后面的问路结果了。当诗人准备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走水中的鱼儿,诗人隔了老远他就招手而不回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孙子并不是不想给诗人指路,而是害怕惊走鱼儿,这才招手不应人的。

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写得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难怪,有诗评家称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诗。
(图片来自网络)

倘若将中国古典诗歌看作是一道流星划过的光束,那唐诗则是这道轨迹中最璀璨的一刻;倘若将唐朝的诗歌,看作是一个绚烂的春天,那这个王朝的诗人则是争奇斗艳的百花,其中牡丹一般的富贵,有蔷薇一般的娇嫩,有桃花一般的妖艳……每一簇花丛,令无数行人,为之侧目驻足。
花朵或许已经随着流水飘去,但它们的美丽以及芬芳,一直倒映在时光的长河,泛于文化的碧波,即便斗转星移,日月升沉,亦不会淡化。
唐朝三百年国祚,诞生了无数的诗人,李白的豪迈飘逸,无疑令人欣赏向往;杜甫的沉郁悲歌,诚然令人叹息感动;王昌龄的雄浑壮阔的边关诗,同样令人心生澎湃……。不过,我却尤爱那些吟咏生活的小诗。

或许是描写一次沽酒的经过、或许是一次失眠的焦躁、或许是一场淋雨的窘迫,似乎都能令读者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真实的生活。一日,一位诗人路过村郊,看见一位小孩子在垂钓,他将其神态动作写成了一首七言绝句。

这位诗人,名气并不大,相对于初唐四杰、大小李杜、元白等诗人,几乎是个小透明,他的名字叫做胡令能。这位诗人生活在贞元年间,隐居于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

胡令能不像唐朝那些“官二代”、“富二代”诗人,他比较贫困,为了生计,年轻的时候从事修补工作,赖以为生。正因为他做过一段时间修理锅碗瓢盆的修补匠,时人称其为“胡钉铰”。

同样,胡令能一生未能入仕,他尊崇道家的无为思想,对列子推崇备至,经常祭奠他,所以,他的诗中,没有像李白那样表现对仕途的渴望,也没有杜甫那般对家国的忧虑,在胡令能存世的几首诗中,多是对生活小事的描绘。

而那首替小孩写的诗,即《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此诗就是简单地描绘了小孩垂钓的场景,在偌大的唐朝,这样的小孩子多不胜数,恐怕没有哪位大诗人,会将目光停留在他身上,甚至不惜笔墨为其作诗,但胡令能这样的隐士,却对生活的细微之处,无比热爱。

这个孩子,或许是哪家山民的孩子,所以头发蓬乱随意,富贵人家的孩子,多半是衣着得体,在家中读书写字的,但他却可以拿着鱼竿去河边学习垂钓。山野间的孩子,生活便是如此无拘无束,每天都能拥抱大自然。

孩子侧坐在河边的草丛中,野草松软舒适,散发着泥土的清香,翠绿的长草,掩映着这位垂钓稚子的身姿。河水倒映着草木和孩子稚嫩而又认真的小脸,时而有蜻蜓掠过水面,泛起一层波澜,但这位孩子始终注视着自己的鱼漂。
就在此时,一个问路声打破了河边的宁静,小孩子依旧没有停下他的垂钓,而是连忙向路人招手,因为他担心说话声会惊扰鱼儿,让他无功而返。

天真单纯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总是那么简单,他们可以对着地上的蚂蚁,一看就是半天,从不会感到厌烦;也能对着夜空中的星星,一直数下去,待到数乱之后,他们会急得大哭;他们还对用沙子堆成房子,然后假想这是他们的家。

总之,在大人们眼中极为无聊的事情,在他们心中,却重要且神圣,所以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的童真世界。胡令能,就将孩子的这种特质,无比生动鲜活地描绘出来了,仿佛,我们也回到了那个美好的童年。

尽管,这首诗,没有聚焦某件历史大事,没有吟咏哪位名人,胡令能或许也许是将其当作记录心情、生活的一篇诗词日记,不料它却流传千古,常年入选语文课本。只是不知,这首曾令我反复吟诵小诗,是否还留在现在的小学课本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