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2019-05-24 10:15:30)课题研究课例
姓名 |
谷新华 |
单位 |
武安市第五中学 |
联系电话 |
13472019316 |
|||
课题名称 |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 |
|||||||
课例题目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
年级及学科 |
七年级生物 |
|||||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身体碰伤。有时碰伤的地方渗出少量的血液,这是伤害到了什么血管呢?如果碰伤严重,流出了暗红色的血液,又是伤害到了什么血管?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出示目标、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6-57页《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步骤,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小鱼是生活在水中的,离开水后小鱼为什么会死亡? ①观察小鱼时用什么包裹它?为什么要包裹小鱼? ③把小鱼放在培养皿中,用什么将小鱼的尾鳍盖起来? ④观察的小鱼你选择的是尾鳍色素少的还是色素多的?为什么? ⑤你知道要观察的血管有几种吗? 三、分组展示、完成思考题: 1、小组长整合本组答案之后,全班共同交流;
2、归纳总结,达成共识。
四、观看视频资料:
播放《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尽量较少实验中的错误操作,避免对小鱼产生伤害。 五、组织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1、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②血液在不同血管中流动方向是否相同?
七、根据观察,绘制血管图:
仔细比较不同血管中的血液的流动,组内成员之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绘制一幅血管图,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八、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1.小鱼尾鳍内有
2.血液的流动方向是从 3.血液在三种血管中流动最慢的是
|
|||||||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
根据本节课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认识三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情况;
(3)认识红细胞的颜色和形状。
2、能力目标: (1)学生熟练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2)能根据血液流动的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3)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探究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爱护动物的意识。
|
|||||||
研究 片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
教学过程中第三个环节——分组展示、完成思考题的具体操作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鱼离开水后会死亡,你知道原因吗? 生1:鱼是用鳃呼吸的,鳃适于在水中获得氧气。离开水后,鳃在空气中获得的氧气较少,最终鱼因缺氧而死亡。 师:为了保护小鱼不受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2:用浸湿的纱布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在浸湿的纱布中有较多的水分,让小鱼获得足够的氧气,保证鱼的呼吸。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小鱼离开水后死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爱护生命的意识。 师:在显微镜下观察时,用什么将小鱼的尾鳍盖起来? 生3: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盖起来,这样才能全部盖住。 师:在观察时,你选择的小鱼是尾鳍色素少的还是色素多的? 生4:选择尾鳍色素少的。如果小鱼尾鳍含的色素比较多,就不容易看到尾鳍内的血管,影响观察效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实验效果的干扰,争取实验的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师:你知道的要观察的血管有几种吗? 生5:我知道人的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小鱼应该和我们一样,也有这三种血管。 师:对,小鱼尾鳍内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观察时,同学们要注意:在三种血管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和流动的速度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带问题,有目标的去实验,效果会更好。 |
|||||||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得与失,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有: 1、为了凸显实验效果,实验用的小鱼我选择尾鳍像扇子的一种热带鱼,它的尾鳍不会折叠起来,并且身体小,容易包裹。在显微镜下可以很容易找到尾鳍中的血管。 2、在选择保湿材料时,我将教材中棉花换成了纱布,效果较好。 3、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小鱼及时放回水中,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社会责任感。 4、本节实验中,观察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得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本次探究活动的不足之处: 1、实验难度较大,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较多,故有的小组实验效果不明显; 2、有个别学生上课抱着玩的心态,还需要在今后的实验课上,加强课堂的组织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