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019-05-21 17:49:10)

课题研究课例

姓名

谷新华

单位

武安市第五中学

联系电话

13472019316

课题名称

《七年级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策略研究》

课例题目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年级及学科

七年级生物

 

 

 

 

 

 

 

 

 

 

研究设计

 

(结合课题研究意图详细地介绍本节教学方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方案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分析资料、作出假设

            

        集思广益、制订计划

            

        整理器材、实施计划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师生互动、交流收获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小明特别爱吃刚刚出锅的馒头,他说:“刚蒸出来的馒头是甜的。”

同学们,馒头真的是甜的吗?现在我们就来尝一尝。大家在品尝馒头时一定要细细咀嚼,认真品味。

     学生品尝馒头,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分析资料、作出假设

大屏幕展示资料:馒头是由面粉加工制成,而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而淀粉分解成的中间产物——麦芽糖是有甜味的。口腔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唾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将馒头与唾液充分的混合,增加唾液淀粉酶与淀粉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学生分析所给资料,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消化都有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总结题意的能力。

(三)集思广益、制订计划

展示器材:相同大小的馒头块,碘液,清水,试管,玻璃棒,小刀。

设计思路:设计三组不同的实验来探究:一组探究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二组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三组探究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展示的设计思路制定探究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照实验的要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整理器材、实施计划

学生按照自己小组设计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不规范的操作及时指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

(五)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三支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并分析原因。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组内交流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号试管变蓝,原因是里面没有加入唾液;号试管变蓝,原因是淀粉与唾液淀粉酶接触不充分,淀粉没有被彻底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的现象,归纳形成的原因,养成探求真理的科研品质。

(六)师生互动、交流收获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的结果,并总结本次实验的得失。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消化都有关系。牙齿切断磨碎食物,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均匀,唾液消化食物,馒头变甜是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吃饭时细嚼慢咽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研究目标

 

(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的能力,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区别对照组和实验组;

(2)把握实验探究的准确性,培养科学的研究方法;

(3)理解馒头变甜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细嚼慢咽的重要性;

(2)启发学生对探究实验进行改进,使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3)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分析馒头变甜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意识到细嚼慢咽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研究 片段

(在教学中截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片段)

 

在本节课中,我以问题引导为主线,牵动学生一步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现将教学过程中第五个环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具体操作整理如下:

1、让学生简单介绍实验方案

师:在你们的实验方案中有几组对照实验?各组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们组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号和号形成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唾液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号和号形成对照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影响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照实验的要点。

2、分享实验现象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分享一下各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各小组依次汇报自己的实验现象:号试管不变蓝,号和号试管变蓝,号试管颜色深,号试管颜色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淀粉被消化的原因

    师:分析实验结果,你们组有什么结论?

生:号和号试管进行对照,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号和号试管进行对照,说明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影响淀粉的消化,如果缺少会使淀粉分解不彻底。

生: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消化都有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4、解释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原因

   师:现在我们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

   生: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馒头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混合,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麦芽糖,麦芽糖是甜的,所以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

   在教师的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现象看到了实验的本质,很顺利的解释了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研究

反思

 

(结合课堂观察效果,有针对性地对其中蕴含的研究问题进行反思)

针对七年级学生年幼的实际情况,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制定出一个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得与失,我认为比较好的方面有:

1、学生对于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对照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学生各个环节操作的规范性有了提高,学生初步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

3、从活动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做的比较好,尤其是第一组、第二组和第六祖,实验现象明显清晰,结果明朗。

本次探究活动的不足之处:

1、虽然学生各个环节操作的规范性有了提高,但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仍然要加强学生规范性地操作;

2、第三组和第五组的号试管和号试管的颜色区分不明显,没有充分体现出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分析原因可能是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

科学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