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的课题
2022-12-17 20:43:09
很难的课题
再次坐电脑前已值晚上8:00了,想就刚才散步时听的内容写个随笔,但是一看上文没有结束。还是先完结上篇吧。回看上面的内容,三句话说了两句,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来着?一时还真想不起来,似乎与周四晚上的读书会有关,那个栏目也是品格教育开设的。朱晓平老师真的好辛苦,如果他听到就又要纠正我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永远不觉得苦,直播讲课是他的专长,他把这件事儿当做一种享受,享受与听众互动,帮助听众解决疑惑的过程,他说愿意与大家一起谈天说地,随便聊聊。回顾他昨晚的直播想起一句话。
回归简单,安顿心灵,学会放下!
这样凑够三句话了,姑且算完成此文了吧。我还想着今天的事儿呢。
刚刚女儿提醒我看电视剧《我爱我的家人》,她不知道我早已看完了。她就建议我再开锁一部电视剧,被我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太耽搁时间了。她说怎么算耽搁时间呢?不是享受生活嘛,电视剧也是生活中很有趣的件事儿吗?也许是,但是我觉得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儿在等着我。我远不是时间很多,需要找营生来打发的人。往往几件事叠加起来,我得精打细算方能完成。好了,闲话不叙,言归正传。今天开启重听模式,再次打开《被讨厌的勇气》。主打时间仍是晚饭前后操场散步时。今天听了前几集,准备写个备忘。昨天才订下的目标,总不能今天失约啊。
回顾、翻阅、思考听过两遍的相关章节现概括如下: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如此。年轻人很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认为那是孩童时期的美丽梦想。人一旦长大,就变得矛盾丛生,一片混沌。哲人以恒温的井水为例,解释世界是简单的,永远不变。变的是不同人的看法,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这几个章节的题目分别是——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改变一个人心;
理解创伤并不存;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蒹葭苍苍
他们的辩论不断升级。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年轻人那个走不出家门的自闭症的朋友在哲人看来,他是因为不想走出去。他是为了获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才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并不是什么伤害让他走不出去。远不是原因决定了现在的结果,反而是他为了“不出去”的目的,才捏造受伤害的事实,是他赋予了事件的意义,童年的事件并不具有某种意义。为了需要,他才把往事当做现在不出去的有力论据。这个观点让年轻人勃然大怒,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于是他又举出自己因被弄脏了衣服的禁不住在里餐馆发怒的事件,以此来证明原因论。哲人用“愤怒是捏造出来的”有力驳斥了他。他说年轻人的愤怒是有目的的,绝不是不可控的。哲人讲了盛怒下的母亲彬彬有礼与女儿班主任对话的事儿,愤怒只是达成目的一种手段。
听过这几段书,我就想着把这些内容推荐给我那位同事的女儿,她一直休学在家,总说自己走不出去,一听说去学校就害怕。同事说她学了父母课后,也很认可孩子的说法,就任她在家里待着。说等到女儿啥时候有力量了,再返回学校。我想如果听到哲人话,她们也许会有开悟,但要说服对方去看或听这本书并接受这种思想,确实是件难办的事儿。我们认可的好东西别人不见得能接受。俗话说:世界是最难的两件事儿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或把别人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就二者而言,前面一件事儿更难。如何向她们传达我的意思呢?这是我的今天遇到的一个很难的课题。我还做不到回归简单,安顿心灵,也一直放不下这件事儿。
很难的课题
很难的课题
再次坐电脑前已值晚上8:00了,想就刚才散步时听的内容写个随笔,但是一看上文没有结束。还是先完结上篇吧。回看上面的内容,三句话说了两句,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来着?一时还真想不起来,似乎与周四晚上的读书会有关,那个栏目也是品格教育开设的。朱晓平老师真的好辛苦,如果他听到就又要纠正我了。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永远不觉得苦,直播讲课是他的专长,他把这件事儿当做一种享受,享受与听众互动,帮助听众解决疑惑的过程,他说愿意与大家一起谈天说地,随便聊聊。回顾他昨晚的直播想起一句话。
回归简单,安顿心灵,学会放下!
这样凑够三句话了,姑且算完成此文了吧。我还想着今天的事儿呢。
刚刚女儿提醒我看电视剧《我爱我的家人》,她不知道我早已看完了。她就建议我再开锁一部电视剧,被我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太耽搁时间了。她说怎么算耽搁时间呢?不是享受生活嘛,电视剧也是生活中很有趣的件事儿吗?也许是,但是我觉得还有更有意义的事儿在等着我。我远不是时间很多,需要找营生来打发的人。往往几件事叠加起来,我得精打细算方能完成。好了,闲话不叙,言归正传。今天开启重听模式,再次打开《被讨厌的勇气》。主打时间仍是晚饭前后操场散步时。今天听了前几集,准备写个备忘。昨天才订下的目标,总不能今天失约啊。
回顾、翻阅、思考听过两遍的相关章节现概括如下: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如此。年轻人很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认为那是孩童时期的美丽梦想。人一旦长大,就变得矛盾丛生,一片混沌。哲人以恒温的井水为例,解释世界是简单的,永远不变。变的是不同人的看法,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这几个章节的题目分别是——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改变一个人心;
理解创伤并不存;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他们的辩论不断升级。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年轻人那个走不出家门的自闭症的朋友在哲人看来,他是因为不想走出去。他是为了获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才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并不是什么伤害让他走不出去。远不是原因决定了现在的结果,反而是他为了“不出去”的目的,才捏造受伤害的事实,是他赋予了事件的意义,童年的事件并不具有某种意义。为了需要,他才把往事当做现在不出去的有力论据。这个观点让年轻人勃然大怒,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于是他又举出自己因被弄脏了衣服的禁不住在里餐馆发怒的事件,以此来证明原因论。哲人用“愤怒是捏造出来的”有力驳斥了他。他说年轻人的愤怒是有目的的,绝不是不可控的。哲人讲了盛怒下的母亲彬彬有礼与女儿班主任对话的事儿,愤怒只是达成目的一种手段。
听过这几段书,我就想着把这些内容推荐给我那位同事的女儿,她一直休学在家,总说自己走不出去,一听说去学校就害怕。同事说她学了父母课后,也很认可孩子的说法,就任她在家里待着。说等到女儿啥时候有力量了,再返回学校。我想如果听到哲人话,她们也许会有开悟,但要说服对方去看或听这本书并接受这种思想,确实是件难办的事儿。我们认可的好东西别人不见得能接受。俗话说:世界是最难的两件事儿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或把别人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就二者而言,前面一件事儿更难。如何向她们传达我的意思呢?这是我的今天遇到的一个很难的课题。我还做不到回归简单,安顿心灵,也一直放不下这件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