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汗水,不能栽在一杆黑心秤上
标签:
时评 |

近日,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用“鬼秤”收粮的现象。目前,该县公安局已经对5人进行行政处罚。警方提醒农民朋友,卖粮要警惕走街串巷的流动商贩利用“鬼秤”坑农。(10月30日《农民日报》)
谁都知道,很多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到头除了耕地的费用,种子的费用,化肥的费用,还有农药的费用,不算人工的劳作,一亩地能赚个七八百元就算不错了。然而,“鬼秤”的出现,让这份期盼变成了失望:100斤玉米,经黑心收粮商贩手里遥控一按就变成60斤。这凭空“蒸发”的40斤玉米,相当于直接从农民的口袋里掏钱,让他们的辛勤劳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白忙活一场”。不仅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更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无情践踏,对市场公平诚信的公然挑衅。
坊间有云:“秤上亏心不得好,秤平斗满是好人”。杆秤是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衡量工具,自古有这样一种说法,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一杆小小的秤,承载的是市场诚信与社会公平公正。令人痛心的是,当农民把辛苦收成卖给流动商贩,本应得到公平对待,却在“鬼秤”下被剥夺了劳动价值。“鬼秤”坑农的背后,是对农民劳动价值的公然掠夺。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付出,换来的却是被“鬼秤”克扣的微薄收入,这不仅加剧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更寒了他们的心。同时,“鬼秤”的泛滥侵蚀了农村市场的诚信体系,让农民对交易失去信任,甚至影响乡村振兴的和谐稳定。
“鬼秤”坑农事件,撕开了农村计量监管的漏洞,让农民“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付出遭遇赤裸裸的掠夺,亟待以更严监管、更重惩戒,筑牢农民的“钱袋子”防线。这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弱势群体的有力保护。农民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他们的权益保障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执法监管和源头控制,打压电子秤的无证非法生产、非法改装和销售空间,对使用“鬼秤”等计量作弊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只有这样,才能破除“鬼秤”这一破坏市场秩序的顽疾,营造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的良好氛围。
“鬼秤”坑农,坑的是农民的血汗钱,伤的是社会的公平心。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每一斤粮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每一分收入,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眼下正是秋收卖粮的关口,农村流动商贩多,骗术也在“升级”。为了让农民不再为“鬼秤”流泪,我们的监管必须跑在前面,实现“哪里有收粮,哪里有监管”,让那些打游击的“骗子秤”无处可藏。只有守护农民的钱袋子,让每一滴汗水都换来应有的回报,农民才能更有信心地扎根土地,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底气地向前推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