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喊妈”,把自立的机会还给孩子

(2025-11-07 07:15:22)
标签:

时评

“不要喊妈”,把自立的机会还给孩子


  近日,小禾的妈妈向记者吐槽,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什么还是每天“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儿子更加独立一些? 记者采访发现,像小禾这样每天高频“唤母”的学生还真不是个别现象,在低年段学生中更是常见。为此,有家长甚至和儿子签订了“不要喊妈条约”。(11月2日《宁波晚报》)

  由于孩子每天“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无奈的妈妈只好和儿子签订“不要喊妈条约”。订立这样的条约,并非是因为妈妈嫌弃儿子,而是对“母职泛滥”的勇敢纠偏。当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喊妈,本质上是将母亲当作“人形工具”——活字典、提醒器、搬运工。可见,过度包办的母爱反而会阻碍孩子人格健全发展,导致其缺乏边界感和独立判断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边界、有约束的“不喊妈条约”并不意味着母爱打了折扣,而是一种家庭教育观念的重塑与更新。

  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放不下孩子。他们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历失败,于是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一切稍有风险的活动都尽量避免参与,做饭怕切手,洗碗怕脏衣服、熨衣怕烫伤,搬东西怕累坏,什么都由家长代劳,试图为孩子铺设一条平坦的道路。然而,关爱过度就会成为溺爱,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却是“害孩子”。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试错机会,导致责任意识薄弱与抗挫能力缺失。所以,跌倒了,再爬起来,这才是成长;哭了,是伤心,哭过孩子后就不伤心;闯祸了,得承担责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让孩子自己往上成长,孩子就会成长为高峰;让孩子当自己的“保护伞”,孩子就能有担当和责任感。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能为力”一些,给孩子自立自强的机会。不要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花小草,让孩子唯你是从、惧怕三分;更不要当“保护伞”,视孩子为重点保护对象,为他们遮风挡雨。所以,父母应及早剪断与孩子的“脐带”,给孩子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信任孩子,锻炼孩子,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整理书包、穿衣服、安排作业时间等,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自信,让孩子从“事事喊妈”走向“学会自理”,在失败、吃苦、受挫中,学着长大。

  “条约”只是一种教育形式,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动手解决生活小问题。当父母从“事事回应”转向“智慧旁观”,当父亲从“背景板”变为“行动者”,孩子方能从“喊妈”的惯性中破茧,走向“我能行”的独立之境。把自立的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努力去飞翔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