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用生物酶解,就能把秸秆变成众多产品。来之前,我对这项技术满是怀疑,看完之后,我彻底信服了!”近日,在安徽宿州召开的中国合成生物秸秆综合利用暨富马优酸项目发布会上,辽宁欣大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大光由衷感叹道。姜大光口中起初不敢相信的技术,正是由合成生物学专家、宿州中农秸美科技限公司总经理臧立华科研团队,历经10 余年攻关研发的高活性生物酶高效酶解秸秆技术。(10月10日《农资导报》)
在广袤的农田中,秸秆一直是农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收割后的秸秆不易腐烂,若处理不当,不仅容易导致下季农作物烧苗,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传统的清除方式费时费力,而用于工业造纸又存在污染大、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以来,秸秆的处理似乎陷入了困境。虽然有人尝试用秸秆编制工艺品,但市场需求有限,且对秸秆的质量和种类要求极高,难以成为主流解决方案。
秸秆,这个曾被视为农业废弃物的存在,如今在科研人员的智慧下,正悄然蜕变为绿色的“黄金”。近期,宿州中农秸美科技限公司总经理臧立华科研团队研发的秸秆木质纤维素生物酶解聚三组分离技术及成套设备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不仅在秸秆资源全组分高效分离与高值转化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攻克了利用生物酶酶解技术分离秸秆组分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关键酶解技术的重大跨越,解决了利用生物酶酶解技术在秸秆组分分离的世界性难题,通过了国家级科研成果鉴定。项目以酶催化技术替代传统化学及物理处理技术,解决了木质纤维素绿色精炼过程中的难题。这是一种全新的“生物制浆”工艺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制浆技术,它更加节能、环保,且原材料利用率更高,意味着我国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
目前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9.77亿吨,可收集资源量7.37亿吨,秸秆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秸秆主要采用还田、发电、压板、有机肥等方式利用,存在经济效益低、工业原料化污染严重等问题。利用生物酶酶解技术分离秸秆组分技术,实现了秸秆的神奇转化,60%转化为纤维产品——木浆,用于造纸等行业,缓解我国森林资源不足问题;40%转化为可溶性酶解黄腐酸、酶解富马酸功能肥料,用以调节作物生长、改良土壤、提高作物抗逆性等。不仅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
高活性生物酶酶解技术作为农业绿色新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通过高效、环保的方式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不仅彰显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强大实力,更为全球的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推进,秸秆生物酶酶解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秸秆将不再成为农民的负担,而是变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让我们期待这一技术为农村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