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旅行者恋上旅途中的“家”
标签:
时评 |

2025年的国庆中秋假期,为宁波的乡村带来了远超往常的人气与喧嚣。游客们带着精细的期待而来——他们渴望融入、渴望体验、渴望在异乡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面对这份期待,宁波的乡村民宿主们以一幕幕精心策划的场景、一道道饱含诚意的菜肴、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服务,做出了回应,在四明山麓与东海之滨,书写着乡村民宿转型的新篇章。(10月8日《宁波晚报》)
在当下节假日的旅游热潮中,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酒店住宿,而承载着田园美丽风光和闲适生活节奏的乡村民宿,宛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旅行者的心田,为旅途增添了别样的温馨与色彩。乡村民宿,它不同于酒店的标准化与格式化,而是带着鲜明的个性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宛如一位热情好客的当地友人,在陌生的乡村张开双臂迎接你的到来。
乡村民宿不同于酒店,有别于客栈,其定义体现在“民”字上,体现到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自然风景,当地的文化特产。一个好的民宿需要投资者用心去打造,打造成一个游客进入房屋感受到温情和舒适的“家”,感受到民宿主人的热情和好客,感觉到民宿主人服务的无微不至,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体验。宁波的乡村民宿主们深谙此理,在国庆中秋这个假期,通过精准洞察客群需求、强化服务温度与文化内涵,成功将“住宿空间”转化为游客的“异乡之家”,实现了从“卖房间”转向“创价值”,构建了超越物理空间的情感连接。
在余姚大岚镇丹山赤水景区,人们用柿子、红辣椒、玉米、南瓜等丰收的农作物,精心打造出巨型的晒秋艺术墙,并结合村落空间,布置了多处迷你晒秋点,形成了“一步一景、随处可拍”的沉浸式场景,这无疑给民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位于象山石浦对面山岛湖礁湾村的“三个月亮”民宿,是由废弃渔村改造而来,岛上邀请老渔民担任“海岛讲师”,开发渔绳结等非遗体验课程,让游客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海岛文化的脉搏。这些纷繁多样新玩法的背后,是宁波民宿主们对市场细分和客群需求的深刻洞察与精准回应。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诚意与匠心证明,一间好的民宿,绝不仅仅是一门住宿生意。它可以是文化交流的客厅,是亲子关系的课堂,是味蕾狂欢的厨房,更是安放身心、情感共鸣的“家外之家”。
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既要有速度,更要高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乡村民宿的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宁波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大好趋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民宿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等级民宿和特色集聚区成为核心竞争力。它满足了旅行者对于个性化、体验式住宿的需求,让旅行者在旅途中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能够真正地停下来,融入当地,感受那份独特的温暖与美好。愿特色鲜明的乡村民宿能够为当地的旅游发展加分,甚至成为旅游景点,让游客们能“想来、要来、再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