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银发老农逐梦沃野
标签:
时评 |

82岁的戴淑英是桐城市新渡镇老梅村村民,只见她拿起遥控器,熟练地操控农用无人机开始作业。只见无人机沿着预定轨迹,在稻田上方精准洒水,动作流畅高效……这是戴淑英从事农事的常态。她操作无人机已有5年,无论是播种、施肥还是收割,都能轻松驾驭。前不久她还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
在农业智能化浪潮中,无人机施肥打药、北斗导航播种、云端管家驻田头等场景已从新鲜事物变为日常,越来越多银发老人正从技术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用“新农具”开辟乡村振兴新舞台。82岁的戴淑英老人熟练操控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的视频走红网络,不仅展现了老农人突破年龄与技术壁垒的勇气,更成为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
让更多老农人拥抱新技术、融入新业态,既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路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有人想当然地以为,数字化、智能化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因视力退化、记忆力减弱等生理因素,“学不会”“用不上”新科技。但戴淑英将“潮玩”变为“农具”,展现了老农人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她用行动证明,年龄只是数字,科技不是壁垒,只要心怀热爱,哪怕是耄耋老人,也能跨越“数字鸿沟”,成为新农具的使用者。
尽管老农人融入现代农业的勇气和成就的故事令人振奋,但也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农村地区仍有大量银发群体面临智能设备使用障碍:视力退化导致看不清屏幕、操作记忆弱难以掌握流程、数字焦虑产生心理抵触。这些困境暴露出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普惠性短板,也凸显了“让更多老农人成为新农人”需要系统性支持体系的现实需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