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心”护航,共赴成长之约

标签:
时评 |

传统模式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依赖班主任和少数专职心理教师,导致“一人对百生”的服务瓶颈。宁波市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仅属于心理教师”的认知误区,在中小学推行“全员心导师制”教育模式,每班至少配备3名“心导师”。这些“心导师”以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学校教职员工为主,同时鼓励社工、志愿者等校外力量参与,创新日常化心育路径,用细致入微的教育力量叩开学生心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探索,彰显了教育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师者如光,虽微至远。”在当下,“心导师”以其独特的角色定位,成为连接知识传授与心灵关怀的桥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情感的倾听者与成长的陪伴者,通过细微处的指引、个性化的支持,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在宁波中小学校园里,每位老师都参与到了心育工作中,他们挖掘各学科的心育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陪伴式的关心关怀和成长支持。如“心导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化学实验上,当学生因操作失误感到窘迫时,老师以“严师”姿态反复示范,用“女同学态度认真能弥补动手能力不足”的含蓄鼓励,帮助学生打破对实践的胆怯。这种“严厉+耐心”的组合,既传递了专业严谨性,又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的本质是一场心灵的相遇与共鸣。“心导师”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范式,通过师生间的情感联结、价值共鸣与成长共生,形成“以心换心、教学相长”的成长闭环。宁波的“心导师”制度正以细致入微的教育力量,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那些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的孩子,“心导师”们及时发现并协同社会力量合力寻回;在学校郁郁寡欢的孩子,“心导师”们及时做好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找回快乐。对学生而言,“心导师”不仅提供学业支持,更帮助其构建健全人格;对教师而言,由“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成长陪伴者”,不仅改善了师生关系,更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对教育生态而言,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转而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需求。
宁波“心导师”模式的实践,为县域层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宁波经验”。她启示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方面的“塑造”,而是师生双方以心灵为纽带,在信任、尊重与陪伴中共同成长。当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每一间教室都成为情绪的“安全岛”,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深层价值。也只有坚守“以生为本”的初心,让“心导师”成为教育常态,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个生命都被看见,每一份成长都被滋养”的育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