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我市持续出现35及以上高温天气,不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旱情,农作物生长面临一定“烤”验。面对高温,各地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抗旱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农业稳产丰收。(《安庆晚报》9月3日)
常言道“旱生虫、涝生病”。当前,正值中稻、晚稻的生长关键期,“秋老虎”却在频频发威。持续高温少雨,旱情蔓延升级。为做好水稻抗旱保收,我市农技人员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情、授技术、解难题,成为抗旱保收一线最坚实的“技术后盾”。这不仅体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应急响应能力,更彰显了科技兴农在稳产保供中的核心价值。
由于极端天气,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使我市不少地区存在不同程度旱情,农作物生长面临一定“烤”验。为为缓解农田缺水问题,确保农业稳产丰收,我市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制定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方案。在大观区海口镇兴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水稻示范基地,农技人员查看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状况,与合作社负责人交流后建议,对处在孕穗期的视苗情普遍追施1~2次穗粒肥,对处在抽穗扬花的及时喷施叶面肥2次,增强植株抗性,促进籽粒灌浆。在望江县雷池镇雷江村一家庭农场里,农技人员引导农户主动抗旱、开展生产自救,全力降低高温热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全力护航秋粮生产。
田间地头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农技人员在此能直接观察旱灾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及时发现并改善田间地头的水利灌溉条件,把握科学的浇水时机,确保来之不易的水源能合理浇灌到每一株农作物,做到能浇尽浇,护航秋粮丰收。同时加强病虫危害监测防控,加强病虫情预测预报,结合“一喷多促”,强化抽穗期前后病虫的有效防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实际操作演示,农民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新技术,减少对新技术的疑虑,从而更愿意接受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面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农技人员深入一线的身影,既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诠释,也是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当前,高温强度有增无减,旱情仍在蔓延升级,水源严重短缺不足,农作物面临“干渴”状态,势必导致部分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务必提高政治站位,压紧压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启动应急机制,细化抗旱方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帮助农民建立科学灌溉和病虫害防控体系,增强应对未来极端天气的能力,打赢这场抗旱硬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