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仪式。来自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的两位老人颤抖着握住对方的手,互赠“睦邻友好”牌匾,为两村之间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积怨画上句点,现场掌声雷动。(7月4日《乡村干部报》)
仙门城社区与深溪社区的历史积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清甚至清代末期。彼时,资源稀缺,村民们为了争夺农田、灌溉水源、山场林地等有限资源,不惜兵戎相见,久而久之,矛盾升级为宗族仇恨,“互不通婚、互不来往”的祖训也随之代代相传。即使到了现代,村与村之间文化、经贸等活动交集日益增多,但过往恩怨仍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村民的交往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工作的深入开展,两个社区的历史积怨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针对村民心中挥之不去的“祖先诅咒”心理桎梏,潮南区创新引入了“民俗调解”机制。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破除历史积怨、激活发展动能”逐渐成为两村的共识,两地村民决定放下成见、消除隔阂,重新缔结为友好邻乡关系。目前,潮南区已成功促成19个“互不往来村”结为“睦邻友好村”,惠及群众30万人,走出了一条基层矛盾化解的“潮南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体现和实现基层民主自治力量再组织化,为乡村中的乡贤真正发挥治理作用提供便捷路径。百年“世仇村”的顺利和解,是基层善治的生动写照。从潮南区19个村和解过程可以看出,越是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之处,越需多方形成合力。有了党委、政府、乡贤、村民等多方努力,再复杂的“世仇”也有成为过往的一天。
在乡村发展的征程中,百年积怨如同横亘在前进道路上的巨石,阻碍着乡村的进步与繁荣。而当这积怨得以冰释,乡村便迎来了发展的崭新契机,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当村民们放下过去的恩怨,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彼此,团结与合作的力量便会被激发出来。一方面,乡村的社会环境将更加和谐稳定。村民们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形成了良好的乡村风气,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乡村的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乡村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世仇村”冰释百年积怨是乡村发展的破冰之举,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希望和潜力,也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政府、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村庄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