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袤乡村独一无二

标签:
时评 |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是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让乡村更加美丽,不仅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激活乡村潜能,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广州市组织了近100家国内外设计机构、高校、团体,逾3000名设计师,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岭南乡村自然禀赋和乡土风情,广泛收集属地街镇、业主、村民需求,从石屋古祠的微创修复到骑行驿站的业态复合,从竹林步道的生态织网到数字社区的场景重构,将乡村振兴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磅礴的“人民力量”。乡村怎样更美丽?农民群众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建设者。这需要察实情,听民意,做群众的“倾听者”。一方面,美丽可以千篇一律,气质却是独一无二。乡村的“气质”是乡风的淳朴,是文化的沉淀,是历史的传承。要关注人们的情感,保护特色元素,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尊重乡土特色、农民意愿,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补短扬长,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不把乡村建成“缩小版城镇”;另一方面,各村情况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尽量保护山水原生态,保护传统村落街巷,留存人们心底的记忆,讲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建设独一无二的美丽乡村。这,正是广州开展“粤美乡村”风貌设计的初衷之所在,必将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注入强大合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古诗里的乡村是自然淳朴的,如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更让乡村有了时代之美。愿我们的乡村建设坚持为农民建、靠农民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亮眼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