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工作以来,山西省围绕草食畜大县产业需求,以建设秸秆饲料化重点县为抓手,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2023年,全省秸秆可收集量达137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3.51%,可饲养3442.5万只羊或372万头育肥牛;饲料化利用量226万吨,由2019年的23.91%提高到2023年的33.69%,提高近10个百分点。(4月24日《农民日报》)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秸秆,一直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痛点、难点、堵点。传统的秸秆处理方式,如露天焚烧或随意堆放,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然而,山西通过秸秆饲料化利用,让“生态包袱”妙变“绿色财富”这一举措正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环保与增效的完美融合。
秸秆中含有的大量可利用纤维、粗蛋白等营养物质,是牛羊等草食动物良好的粗饲料资源。比如玉米秸秆,富含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9.1%—82.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7.2%—47.1%、粗蛋白含量4.9%—8.7%、粗脂肪含量1.4%—1.7%,都是牛羊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用好“农作物+秸秆+养殖”循环模式,秸秆不再是废弃之物,而是转化为肉牛、奶牛的美味佳肴,为畜牧养殖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渠道。在大同、朔州等地区通过秸秆青(黄)贮、膨化、压块等饲料化高效利用,推动秸秆变肉、秸秆变奶产业发展,有效拓展了养殖业饲料来源,秸秆通过过腹还田,形成“秸-饲-肥”种养循环生态模式,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
秸秆变饲料为农民和养殖企业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对于农民而言,以往田间地头被随意丢弃的麦秆、玉米秆,如今成为牲畜的“营养餐”,不仅为禁烧大大减轻压力,还为农民换来了“真金白银”。山阴县安荣乡八步堰村种植大户樊晓林拥有2200亩玉米,通过秸秆回收其经营收益上去了,市场风险降低了,实现了“旱涝保收”。对于养殖企业来说,秸秆饲料成本相对较低,且营养价值高。用秸秆混合精饲料喂牛,牛比较爱吃,长得快,效益也比较高。怀仁市金沙滩羔羊肉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秸秆饲料化为纽带,集“牧草种植、种羊繁育、羔羊养殖、屠宰分割、生熟肉加工、产品研发、冷链物流、羊粪有机肥加工”于一体,实现了“从地里来,到地里去”的绿色生态大循环发展,养殖成本和产业增加值一降一升。目前,该公司存栏1万只母羊,每年可出栏30万只羔羊。
秸秆变饲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举措,它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保护了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和养殖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秸秆变饲料这一模式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