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的套路该退场了

标签:
时评 |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3月27日公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明确提出,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也意味着“零添加”这一百试百灵的营销热词将正式退场。(3月28日《南方都市报》)
在食品极大丰富的今天,“零添加”已然成为众多食品企业和商家的热门营销话术。我们走进超市,食品货架上很多包装上都标注着“零添加”、“无添加”、“不含蔗糖”的字眼。然而,这看似美好的宣传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套路。此次更新国家标准,叫停“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注,从源头上校正了食品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利于提升食品标注的精准度和规范性,防止消费者误听误信、身心受损。
“零添加”营销话术的泛滥,源于部分食品企业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在追求健康生活的当下,许多消费者更加青睐天然食品、绿色食品,认为食品越是保持原汁原味、纯天然,就越安全健康。于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将“不添加”“零添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金字招牌,从而获取不菲利润。如某款著名的饮料鼓吹“不加香精”“不加色素”“不加防腐剂”,其实是因为该产品本来就用不着加这些。又如糕点中用于蓬松口感的小苏打,肉制品中用于保鲜的防腐剂等,即便产品标注“零添加”,这些原料自带的添加剂依然存在。消费者基于对“零添加”的信任购买产品,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大量并非“零添加”的成分,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这种不诚信的营销行为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得那些真正诚信经营、注重产品质量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研发最活跃、发展和提高最快的部分之一。它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产业业内常有一句话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在现代食品生产中,真正“零添加”的食品几乎不存在。而“零添加”食品,尤其是“零防腐剂”食品,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微生物污染风险更高,更容易变质。例如“零添加”酱油,保质期短,储存不当很容易发霉、长白毛。此外,部分标注“零添加”的食品可能含有高盐、高糖或高脂肪成分,消费者往往会因为“零添加”的标签而忽略这些更重要的健康问题。
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对“零添加”套路说不,不仅可以净化市场环境,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还能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愿消费者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不再盲目迷信“零添加”,也希望食品企业严守合法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确保食品标签不再出现“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