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打假,不误农时不负春

标签:
时评 |

春耕春播,农资先行。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是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资产品投入使用的关键时期,也是不法分子坑农、害农的高发期。四川省聚焦种子、农药、化肥等粮食生产必需物资,正式启动2025年全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既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更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生产资料是农业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广大农民期待着用上好种子、好农药、好肥料。近年来,对于假冒伪劣等农资的“打假”,尽管我国一直保持着严厉痛击态势,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也有了明显改善,但坑农害农的现象仍不时发生。一些不法分子心存侥幸,置国家利益、农民利益于不顾,不惜以身试法。非法生产销售假劣农资,刻意仿冒名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以假乱真,导致农药不杀虫,化肥不促长,种子不发芽,造成粮食及农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在眉山丹棱县,果农老张去年购买的“高效杀虫剂”,不仅没能防治柑橘红蜘蛛,反而烧坏了叶片;泸州某合作社购买的“进口复合肥”,经检测氮磷钾含量仅为标识的三分之一;达州山区农民购买的“抗旱玉米种”,出苗率不足四成......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像一根暗刺,深深扎进农业生产的命脉,揭示着假农资犹如啃噬农业根基的“地老虎”。更令人痛心的是,部分假农资含有隐性有毒成分,甚至造成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难以逆转的生态伤害。乐山某村曾因使用重金属超标的假化肥,导致300亩稻田土壤板结,镉含量超标5倍,修复费用高达每亩2万元。因此,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既是为农民权益而战,更是为守护大地生机、保住乡村振兴命脉而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假劣农资如同潜伏在田间地头的“粮仓蛀虫”,悄然侵蚀着粮食生产的根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违法行为,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正义之战”,更是守护“中国粮仓”的“生存之战”。一方面,假劣农资之所以还有生存空间,是不法分子觉得有利可图。执法机关要把打击制售假劣农资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组织监管执法人员进村入户,从农民群众购买的农资中找线索,倒查打击非法制售行为。对于假劣农资,做到上挖生产厂家、下追销售渠道,一查到底,让铤而走险者倾家荡产。另一方面,要突出抓好农药、化肥等重点农资产品,坚决查处生产经营禁限用高毒农药、假劣农药,特别是在产品中违法添加禁用高毒农药,以及无证生产、一证多用、套证冒证等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复混(合)肥、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产品等有效成分不足、未经登记、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还有,农资生产企业作为农资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完善化肥、农药、饲料等主要农资产品电子追溯制度,规范农资从生产到流通到使用的登记管理体系,达到产品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主体可溯源效果。对于发现的被侵权的仿冒产品应坚定地站出来,让不法厂商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可以避免因正牌企业的不维权,让更多的农户受到不良厂商的伤害。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事关“国之大者”,事关农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党和政府公信力。当农资市场得到有效治理,当假农资的阴霾散去,当农民用上放心种、洒上放心药、施上放心肥,必将迎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