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赋能园区发展后劲

标签:
时评 |

安徽安庆经开区立足园区实际,推行“工业上楼”新模式。目前,已建成28.7万平方米多层工业用房,在建用房3.11万平方米,其中高层新型工业厂房9栋,标准化多层工业厂房13栋,配套研发中心、办公楼、公寓宿舍等,并规化一层层高5.1至5.4米,二层及以上层高3.9至4.2米,容积率为2.63,通过闲置低效用地清理,预计可拓展工业上楼项目用地437亩。
“工业上楼”被称为“工业大厦”、“摩天工厂”、“垂直工厂”、“空中厂房”等等。简单来说,就是让企业在高楼大厦里进行工业生产,而不是往常印象中那种传统的地面上平铺的一层厂房,它打破了“摊大饼”式横向扩张路径,转向纵向布局,向空中拓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产业用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化工园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工业用地成本逐渐增长、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何更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提升土地的亩产效益,安庆经开区推行“工业上楼”新模式,为我们破解土地制约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产业筛选,定向寻找上楼企业。受限于高层楼宇的承重等,工业上楼产业要符合轻型生产、环保型、低能耗等特征。园区需根据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多维度考核拟入园企业,如是否能与当地企业实现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以及是否满足智能化、绿色化的标准等,然后则是依据产业特性、上下游企业特质,筛选出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实现“上下游就是上下楼,产业园就是生态圈”,进一步抬高园区竞争力。
二是利用优势,吸引入住上楼企业。当下园区客户群体还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缺乏开发建设厂房的资金、同时缺少产业集群效益。而园区里的“工业上楼”,让入驻园区的企业无需再走拿地建厂的老路,可以实现“拎包入住”,节约时间成本快速投产,抓住时机,赚取更大的利润。而且通过“工业上楼”,能够充分利用好产业链的聚集效应,共享先进设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工业上楼”的背后,是对园区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的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探索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经验,有利于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积蓄发展后劲。不难预见,“工业上楼”不仅是园区成长的重要方向,也势必成为园区建设的新模式之一。期待有更多的实践探索,推动园区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