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多园模式破解空间过小难题
标签:
时评 |
近年来,随着创新经济的发展,各地开发区普遍走上了快速扩张发展的道路,但地理空间限制的突破也带来了核心开发区与周边园区管理扩协调难题。为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加大产业规模,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形成能够高效生产创新价值的产业集群,“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所谓“一区多园”,就是扩大开发区原有的地理空间,通过增加新建园区或将已经具备一定发展基础的园区整合并入开发区,实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政策优势和服务优势共享的政策,对核心园区与非核心园区、综合性创新孵化园区与专业性功能产业园区,进行模块化分布、集中化管理、平等化待遇、层次化扩散,形成大开发区发展格局。
“一区多园”模式打破了开发区的固定边界,为各园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将各种优惠政策遍及其它园区,使信息互通更快、企业更多、融资平台更大,极大地拓展了发展空间,解决了园区土地资源不足的瓶颈。它提升了区域内开发区协作效率,有利于统筹开展产业规划布局,实现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能够迅速做大园区总体规模,提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和显示度;有利于推广园区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和经验,复制园新区高效的管理运营模式,促使更多区域享受园区政策红利,有利于充分发挥园区“金字招牌”凝聚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
化工园区是现代化学工业为适应资源或原料转换,顺应大型化、集约化、最优化、经营国际化和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已成为化工行业的主要发展阵地。但目前我国不少化工园区空间拓展受到限制,单个园区已经难以承载大的产业集群发展,更加需要以园区为载体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实施“一区多园”,可以打破原来各个园区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招商政策、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推动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此架构之下,各分园区可以享受园区的财政、人才、税收、产业、金融等各项优惠政策,而扩容后的园区也壮大了自身综合实力,一方面可以向上级政府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可以互补共赢。实现“共下一盘棋,同办一桌席”。
眼下,越来越多的开发区进入新一轮“一区多园”模式。惠州仲恺高新区经过整合,组建了仲恺高新科技产业园、中韩(惠州)产业园、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地等5个园区,深圳市将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龙华园区等纳入深圳高新区范围,形成高新区“一区两核多园”发展格局,佛山高新区对禅城经济开发区、顺德工业园区、南海经济开发区、南海工业园区、高明沧江工业园区和三水工业园区及广东省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进行资源整合,实行“一区六园”管理体制。
总而言之,“一区多园”模式是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通过推行 “一区多园”发展新模式,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空间瓶颈,进一步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统筹协调、产业互补联动,更好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我们的园区在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上,要有战略思维,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围绕打造重点优势产业集群,以产业为纽带,通过有效整合园区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土地等要素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协调发展,实现“1+1>2”的效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