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密码》读书笔记

(2018-08-20 08:57:43)
标签:

教育

                                     

课堂的有效性是判定课堂品质的第一要素,学生不仅要学得好,还要考得好。

一堂好的课,一定是有效的、有趣的和有序的。

 

老师把每个知识点都教了,当时学生也会了,但就是考不好的原因是:教师只关注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对于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与逻辑却视而不见。

 

教师教会了学生学科知识,学生则教会了教师学科教学。

 

与其说让每堂课都有效,还不如说让学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效;与其说让学

生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效,还不如说让学生整个学期都有效。

 

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的局面,这样表面上看学生分外认真,实际上却是一种隐蔽的偷懒。

 

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容易,要巩固学生的兴趣不容易。不管做什么事情,能够真正巩固兴趣的,一定是这件事情能够为你带来价值的东西.

 

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生智商

我们改变不了学生的智商,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对待自己智商的态度与使用它的方法。

 

长期以来人们太过于强调教师与教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用教师和教材来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忽略学生自主学习的力量。

 

当教师成为教材的化身与代言人时,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矛盾与敌对态度都转化到教师身上。本来学生恨教材,因为教材太难学,当教师成为教材的代言人时,教师便代替教材成了学生的敌人。

 

成功的课堂,就是教师带着学生,富有智慧地读透教材、补充教材与批判教材。

 

“因材施教”的提出是在2000多年前,那时候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个别化教学,或是十个人以内的小班教学,因此具有可操作性。在今天,“因材施教”仍然很重要,但毫无疑问,它因为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不再是必要的。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内容与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可能搞好课堂教学,而学生如果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适应教师教学,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来适应自己。

 

学习态度有两种:一种是没有进入学习过程之前他们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称之为原初学习态度;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习活动的态度,称之为学习过程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坚定意志,从而积极地审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痛苦。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如果是原初态度出了问题,那是需要批评的;如果是学习过程出来问题,那么需要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诊断与帮助了。

 

真正引导与约束学生的仍然是家庭与社会环境。因此,要塑造学生的人格,首先得教会学生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在适应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和优化。

 

调皮的学生,既不需要教师的惩罚,也不需要教师的表扬,只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深深理解。学生在调皮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虽然不应用在调皮上,但毕竟也是一种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发掘与欣赏是教师走进学生并获得学生认同的主要途径。让学生远离调皮,应是让学生自己离开调皮,教师只是“帮助”他们,而不是“命令”他们。其实,学生把自己的才能用到调皮活动而不是学习上,他本身就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站在学生那面的教育,并不是去纵容他们,而是接受学生的现状,理解学生的现实。

 

透过“当下的成绩”看学生“长远的信心”。只要学生对后续学习有信心与兴趣,哪怕有知识准备上的不足,也是可以慢慢弥补的;可如果他对后续学习没有了信心与兴趣,前期准备的知识也就不再有多大的意义。

 

从提高整体教学效率而言,只有教学水平最高的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最多的时间,教育教学水平最低的教师在学生身上投入最少的时间,才可能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效率更高。

 

学生成长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扩张自己的优点来发展自己,一是通过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发展自己。不管在态度上,还是在技术上,前者更占有优势。

 

在通过教育教学来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时,有两条基于不同教育思想的路径可以选择:一是尽力寻找学生的幼稚与无知之处,通过外在的教育教学活动,去填补学生因为幼稚与无知而预留下来的成长空间,从而实现增长学生知识与阅历的教育目的;一是尽力寻找学生目前的优势与潜力,通过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激发与已有知识的拓展,使学生有知的领域越来越大,无知的领域越来越小,从而实现增长学生知识与阅历的教育目的。前者能体现教育者的智慧与教绩,但后者更适合学生的积极成长。

 

我们只有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与同事交流,并对他人的课堂进行观察与学习,我们才能真实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成功的地方继续成功,在失败的地方避免失败,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课堂的方法与策略。当我们走出他人课堂时,就得问问自己: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