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望江四中高三后期复习随堂听课

标签:
望江四中高三后期复习 |
分类: 示范引领 |

1.教学流程清晰。乔老师以2020年高考题为情景引入新课说明本节在高考中呈现形式,利用多媒体展示本节内容的常见考点、复习要求,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本节课在高考中的要求。在展示每个知识点后配适量习题进行巩固;
2.体现主体地位。乔老师在讲解知识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开口,让他们积极思考。如在讲解有哪些外因影响水的电离时让一位学生根据多媒体中的问题当堂书写结果,其他同学座位上思考;
3.讲解细致入微。针对四中学生特点,乔老师将一些易混、易错、常考但又不注意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地讲解,不仅学生清楚,一同听课的几位老师也深以为然。如在讲解钠和氢氧化钠对水的电离影响时,强调他们的最终存在形式虽然都是为NaOH,但一个是钠是促进水的电离,NaOH抑制水的电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钠的强调的是过程,而NaOH是由结果引起;
4.形成学科素养。在40分钟的课堂上,乔老师通过讲解水的电离相关知识点,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究影响水的电离的几个外因,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这一核心素养,让他们认识到物质是丰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通过分析变化的结果较好地达成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本质、从微观分析。
5.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讲解、探究、讲练结合等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学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1.引入难度过大。作为复习课如何引入?可以是开门见山,也可以是情景引入,也可以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引入,但不管何种形式,目的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本节课乔老师用2020年全国(I)卷的第13题引入复习课,本题需要使用双坐标,利用学生相对陌生的分布系数和滴定曲线图像提取信息,难度较大且与本题联系不大,学生普遍有种畏难情绪,不宜做为复习课的导入。
2.课堂容量过大。纵观本节课,乔老师从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的水的电离方程式入手,强调了水的电离特点和表达式,温度、酸、碱盐等外因对水的电离的影响,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酸碱性的形成原因,溶液PH值及其测量,溶液PH值求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多且难以理解容易混淆,其中还有习题的巩固。按常规,这些内容需要几个课时学生才能完全消化理解。根据学情,应将本节相应知识点逐个以讲练结合的形式消化巩固。
3.突出主体地位。由于讲解内容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学生虽说有回答问题的现象,但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没有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面向全体学生。四中学生的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好,学习难已进入学习状态。需要我的老师进入教室提醒督促每位学生学习,并经常性地检查他们的作业、笔记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