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八:普通高中化学学科作业规范要求)
(2021-01-08 12:36:51)
标签:
作业规范要求 |
分类: 学习情况 |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作业规范要求
一、科学设计作业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作业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目标、化学基本观念、多元化科学的设计作业。
(一)基于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标准是化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规定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及达到的水平。作业的设计也要依据课程标准,更不能随意拓宽加深、拔高要求,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基础性,也可以设计成家庭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的课程,设计作业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深入地认识化学科学。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作业设计要注重拓展化学视野,深化对化学科学及其价值的认识。
(二)基于学科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力的培养、素养的达成离不开知识作为载体。课上要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提升能力,课下要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再现、复习巩固的作业。如,硫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可以设计“下列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下列事实与浓硫酸的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等类型的作业,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否达成,可能直接影响到下节课的学习效果,特别是新课的学习,不仅要设计课下作业复习知识目标,也可设计课堂作业,达到复习检测的效果,如在电解质的电离学习中,可以在课堂设计“请写出NaOH、Ba(OH)2、Ca(OH)2的电离方程式,并概括碱的本质”等形式的作业。
2.素养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以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在课堂上,也要延伸到课下,作业的设计就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后,设计“画出本节的思维导图”“描述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对比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三种酸性质的差异”等作业,学生可以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及相互转化,并对物质进行分类类比,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
(三)基于化学基本观念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在头脑中留存的,在考察它周围的化学问题时所具有的基本观念性的东西,也可认为是学生获得的对化学总观性的认识。化学核心观念的形成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化学作业的设计必须要促进化学核心观念的形成,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新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不断提高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性和概括性水平,逐步形成对化学的总括性认识,从而形成化学基本观念。
(四)基于作业多元化
单一类型的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以发挥作业的不同功能。如,依据作业功能可以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课堂练习作业、课后巩固作业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基础作业、提高拓展作业,也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设计书面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等,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特色的多样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业多元化还体现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答案表征多元化。如在“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可以设计“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多种颜色的喷泉实验”作业,该作业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学生可以多角度提出方案,不仅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和学科研究方法,也体现出答案表征多元化,促进不同答案同学之间的交流。
二、合理布置作业
作业布置应把握好作业的功能,立足于学生知识和素养全面发展来搭配作业类型。布置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的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体现发展个性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教材习题资源
教材中每节内容后都有“练习与应用”或者“练习与活动”,每章内容后也有“复习与提高”或“本章自我评价”等习题资源,其习题均与本节内容紧密相联,较适合学生的随堂复习。习题分布基本也是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师优先使用教材配套习题资源,并做好教材课后练习的规划布置,适度补充,达到增效减负的效果。
(二)合理选择课外作业
目前练习以成套试卷作为课外作业和作为作业的补充较为普遍,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作业监管系统,控制作业的量,减少成套试卷的随意发放。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应该先进行试做,再从中精选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作业,以便有效控制作业的量和难度,避免出现“繁”“难”“偏”的作业。
(三)探索布置弹性作业
教师需设置有区别的学生作业,探索弹性作业的布置,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减少基础作业,选择完成有挑战的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性化作业。
三、有效批改作业
(一)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批改作业可以落实作业的价值功能,可以诊断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以便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作业批改前,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作业是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作业批改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之处要有明确的标记,最好有批注;在作业批改后,要及时反思学生出现问题的共性及其原因,总结优秀作业案例,发挥示范作用。
(二)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
作业批改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平台。目前班级学生较多,化学教师教授班级也相对较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很难及时与每一位学生当面交流沟通,教师可以在作业批改时,倾注智慧,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问题,用批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度交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业批改不仅是作业的评价,也让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集,变成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三)构建作业多元评价体系
作业的批改一般是对学生作业错误之处做明确的标记,方便学生发现错误,自我反思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错误,这种作业的批改仅是作业评价的一种方式。除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这种评价外,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小组合作评价、全班共评等多形式的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四、适时反馈作业
及时反馈。通过前期科学的设计、合理的布置作业,但如果没有将作业的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其作业价值功能将大打折扣,特别是新课课后复习巩固作业,学生无法及时调整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最好能做到当天收交的作业,当天批改当天反馈,以达到效果最大化。反馈形式。通过批改作业,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别问题,共性问题一般采取课堂集中点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再认识、再思考,讲评时要留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改正错误的习惯。对于学生的个别错误,教师可采用面批方式来帮助其解决问题。作业反馈也可以通过对优秀作业和典型问题进行展示反馈,也可以针对问题设计同类型作业,两次结果对比反馈。
五、作业实施中应把握的关键要素
(一)坚持育人功能
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与技能、发展学习能力、提升品德修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育人功能,优化作业设计与实施,实现提质增效。
(二)立足学生发展
作业实施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作业内容、难度、数量、形式、反馈与评价等诸多要素,要紧扣教学内容和进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简作业数量,优化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使得作业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六、典型作业设计案例
化学作业必须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依据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内容、学业质量水平要求不同而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