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七:普通高中化学学科备课规范要求)
(2021-01-08 11:16:38)
标签:
备课规范要求 |
分类: 学习情况 |
普通高中化学学科备课规范要求
一、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促使每位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培养上得到相应提高和发展,教师备课时应在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科学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将学生的认知特征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要体现化学学科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制订具体可行、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将学生零散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知识、通过活动体验概念的发展过程、运用实验探究将知识转化为综合运用能力等方式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重视知识有效运用
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也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有效运用化学知识,完善学生认知体系。
(五)激发学生能动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理解化学核心观念,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任务,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要有新颖性、兴趣性、时代性,教学形式要多样化,避免格式化。
二、基本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水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要求(包括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确定学段、主题、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
1.学习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
教学内容依据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确定化学知识的深广度。根据化学知识的选择,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化学观念。如:离子反应,先学习复分解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再到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变化观、微粒观、守恒观等观念。
2.重视实验探究,发展关键能力
要精心设计学生必做实验,适当增加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数字化实验、定量实验和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认识技术手段的创新对化学科学的重要价值,形成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发展关键能力。
3.关注社会生活,了解科技发展
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选择能反映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真实情境,体现时代性,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感悟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发展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融合科学与人文,弘扬科学精神
选择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优秀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体会科学事业的特征,自觉传承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选择应注重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思想。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真实的STSE问题和化学史实等都是有价值的情境素材,利用化学史实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设计实验探究活动
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教学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实验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应避免探究活动宽泛化、探究过程形式化和表面化,应把握好探究的水平,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升知识难度的做法;应避免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包办代替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突出知识建构过程,站在整体的高度进行教学规划。可以先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目标和单元教学内容拆解分成每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每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
(五)教学用具和素材的准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传统实验、数字实验、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尤其要注重有效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于数字实验的课前准备要有传感器的预热、校准,软件的调试等相关工作,而传统实验课前做到仪器的检查、药品的准备等相关工作,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都要准备安全防护措施(如护目镜、一次性手套、实验服等)。
三、基本步骤
(一)备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管理、实施和评价的基础。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理解并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
一是通过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化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理解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熟悉5个主题的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掌握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二是通过课程标准具体落实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的内容要求,准确理解内容标准中每个条目中行为动词的水平、知识的内涵;以及具体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二)备教材
备教材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研究,逐步深入的过程,教师要潜心钻研,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要了如指掌;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解决疑点,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是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不同知识内容中蕴含的学科价值,明确本节内容的“承上启下”。
二是准确把握本节教材重难点,领会教材中不同栏目的教学功能,创造性处理使用教材。
三是研读教师用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特点。四是关注不同版本教材,根据学情整合不同的教材资源,注意教材的二次开发,使教学设计更具个性化。
(三)备学生
备学生是贯穿课程全过程的活动,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和改善师生关系的极为实用且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批改预习作业或者是批改微课的进阶练习,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的知识储备。二是查阅上次该内容教学的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的疑难点。三是结合教学经验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求,也要关注不同水平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努力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四)备教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一是对于实验探究可以多利用POE(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是对于理论性强或者疑难问题可以多用讨论法,教师倾听学生的观点,顺势引导,让学生自主构建化学基本观念。
三是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策略,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串,与学生一问一答,并不停追问,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并根据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随机应变,做到“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的和谐统一。
(五)写教案
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教学设计思路,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用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为主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教学过程要有具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后,应及时总结和反思,并记录在教案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鼓励形成具有个人风格和特点的教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