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价类二维图促思,启迪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019-12-06 09:36:15)
标签:

元素化合物知识

分类: 科研任务

以价类二维图促思,启迪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摘 要:以“元素价-类二维图”为平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优化重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教学策略。首先引導学生建构“元素价-类二维图”,分析物质的通性,然后优化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并将物质的性质进行整合,最后用原理理论统摄物质性质。 
  关键词:二维图;转化思路;复习策略;元素化合物 

  一、问题引用 
  随着在全国高中范围内推行高中化学新课程,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式已行不通,以往是从存在、性质、结构、用途和制法等方面探索物质,而现行的新教材打破此模式,不再是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反而重视从学生身边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引起思考,总结经验,让学生了解自己周边的物质,将物质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以及社会问题构建关联,在此分析思索中,体现该物质的价值。 
  二、教学过程 
  环节1:“引”——硫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梳理 
  学生用价类二维图表示硫元素的常见价态与代表物(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通过类别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习惯,使学生看到一个物质能够联想到其类别及其通性。 
  环节2:“展”——学生归纳、梳理SO2的性质 
  【学生活动1】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SO2水溶液中加入品红 
  SO2水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中 
  SO2水溶液中加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 
  SO2水溶液加入碘水中 
  SO2水溶液加入Na2S溶液中 
  环节3:“探”——SO2实验室制法 
  请设计SO2的实验室制备方案。 
  要求:制备干燥的SO2气体,并进行尾气处理。 
  已知:SO2为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可溶性气体。 
  限选试剂:稀硫酸、浓硫酸、盐酸、稀硝酸、Na2SO3固体、NaHSO3溶液、NaHCO3溶液、NaOH溶液、碱石灰。 
  限选仪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烧杯、漏斗、洗气瓶、干燥管、导管。 
  1.选择制备SO2的最佳试剂,书写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 
  2.请选择必须的装置,正确的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3.标明各装置中试剂种类。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气体的制备装置、除杂试剂的选择、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容易读懂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图,体会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一些思维角度。 
  环节4:“探”——SO2的检验方法 
  图片展示:必修一课本第101页——蔗糖脱水实验。 
  【思考与交流】 
  1.实验过程中,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黑色固体为何膨胀? 
  3.如何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 
  环节5:“探”——SO2性质拓展实验 
  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 
  1.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有何现象?解释原理? 
  【思考与交流】 
  体系中是否存在SO32-?请从沉淀溶解平衡的角度解释,为何体系中不产生BaSO3沉淀? 
  如果要生成BaSO3沉淀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SO2气体通入BaCl2溶液后,再滴加少量H2O2,有何现象?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解释原理? 
  3.SO2气体通入Ba(NO3)2溶液后,有何现象?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解释原理? 
  三、价类二维图的功能与价值 
  1.利于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 
  化学大多是微观研究,在学生日常中并不能直观认知物质的存在。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知到化学物质的存在,并对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进行概括,提取事件中的有关信息,并提升到物质价值的层面,最终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在此过程中,二维图的使用可以方便学生形成对元素分类及其转化的概念,让学生基于已有的认识拓宽思维,建立逻辑思考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因此探索出研究无机物的思路。 
  2.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构建并提升发散思维 
  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既是高中化学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价类图的核心。学生从基本概念和认知方面出发来复习并构建基本框架,再通过转化关系扩充框架。这既能使学生轻易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 
  3.利于关联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元素周期律 
  价类图明确了元素所有价态及其物质类别,并建立起该元素的相关框架,通过转化,在化合物与元素之间构成关系,以达成构建知识框架的目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记忆,而且更有利于思维培养。此后学习新的物质时,学生会下意识地对该物质进行分类,并根据该物质与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该物质的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南萍.以分类观为核心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J].化学教学参考,2011(3):5-7. 
  [2]成则丰.价类图复习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基础教育研究,2012(12):46-47. 
  [3]姜言霞,王磊,支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价值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9):106-112.

(博客内容来源全国高中化学教师群云南红河赵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