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动课堂教学活动初中语文《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标签:
教学设计教研芯动课堂 |
分类: 芯动课堂各类通知及过程性资料 |
课堂导学案
教案
|
共1课时 |
||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开学三周,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法的灵活多样,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课堂评价,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化也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本文的设计构想是通过情景导入,将学生带入写景抒情散文美好的意境当中,再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推进知识的讲解与落实。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指导学生运用重音和停连,读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和层次变化。 2、品味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学法指导:1、讲授式指导法。 2、合作探究法。 3、归纳式指导法。 |
|||
导学过程: |
练习所对应的考点或训练的能力 |
自主教案 |
|
教学过程 【诗词渲染,意境导入】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完后告诉老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不同季节的雨,其特点又是否相同?让我们一起走进《雨的四季》。 一、 【听雨】 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了一些朗读技巧:重音、停连和情感投入等。那么,请运用这些技巧,用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清新、润泽的雨境之中。 【学生活动一:寻找“最美朗诵者”】 活动指导:四人一小组,每人挑选四季雨景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朗读给其他小组成员听。组内仔细辨别,细心甄选,最终挑选出一位“最美朗诵者”,朗诵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本文是自读课文,主要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个环节给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同时也发挥出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朗读,相互促进,主动感悟语言、亲近文本。 二、 【品雨】 如果让你用颜色来代表四季的雨的话,你认为四季的雨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导出板书:思维导图的设计) 【学生活动二:绘制“雨的地图”】 每个大组讨论一个季节的雨景,四人小组合作,用“批注阅读法”在文中圈点批注,讨论研究,完成黑板上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和写景层次。 【学生活动三:美文共赏】 除了四季雨景的鲜明特征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外,文章的字里行间也值得我们品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将你的发现分享给小组成员。 (活动提示:可从修辞、用词、观察角度、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散文文段的方法。 品完《雨的四季》,你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形象? 作者笔下的雨,不仅仅是一种天气情况,
春雨像
夏雨像
秋雨像
冬雨像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发挥联想与想象造句。 三、【悟《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情画意的画面?除了细心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什么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观察的角度 景物的特征 具体的描绘 思维的拓展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借鉴。 四、【书雨】 ——刘湛秋 【学生活动四:文字诊断室】 活动指导:共读同学们写的《西安的雨》的片段,诊断优缺点,给出修改建议,提升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1)渐渐的,雨滴变成了一丝丝的,千丝万缕的小银丝,就像是从蓝色天花板上垂下来的水晶帘珠。地上泛起小小的波纹,轻轻的,无声的。 (2) “一场秋雨一场凉”,到了秋天,树叶变了色,菊花也怒放着。一场秋雨结束后,天气立刻就变凉了,人们也不喜爱这种天气,都在家中待着,哪儿都不想去。秋雨常把地上昂首的小草打得垂头丧气,上边还挂着露珠,像是眼泪,它还把枯了的树叶全打落在地上。而在这种景象里,只有菊花成片成片开着,在雨中挺立着。 (3)春天,西安刚从冬眠中醒来,伸了个懒腰就把雪给抖掉了,树叶、小草、小花也跟着一起醒了,准备准备要开始生长了。它们有了肥沃的土地,但没有足够的水发育不起来,这时天上的星星好像看见了,觉得它们可怜,就留下滴滴眼泪,滋润它们,让它们更好更快地生长,它们也很感激,便快速生长。 【设计意图】通过品鉴自己作文当中的优缺点,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也能落实写作方法的训练。 五、【作业布置】 请以《在雨中》为题,发挥联想与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篇练笔,400字左右。 情境创设示例: 1、考试失利时; 2、被表扬后; 3、和朋友产生了误会; 4、想起了远方的老家; 5、清明节祭扫亲人时; …… 【课堂总结】 |
朗读训练。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赏析美文。此环节注意方法的指导。 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能力。 写作升格训练。 |
|
|
板书设计: |
|||
课后反思: 《雨的四季》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学生已经学到一些赏析的方法和写景的技巧,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重点是对景物描写的诵读与赏析,难点是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技巧,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从课堂效果上看,结合学情,学生已初步掌握诵读技巧与对文本的赏析方法,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随笔的升格训练没有完成,这需要以后在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上,严格把控时间。 就本课而言,优点在于教学目标明确,条理较为清楚,注重写景散文的教法与学法指导,有意识以“思维导图”来构架板书,前后有四次活动,并且其中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不足之处在于:导入环节费时较长,板书设计不是很美观,课堂容量较大因而显得亮点不突出,学生活动过多但形式过于单一。 这是我参与“芯动课堂”的第一节公开课,尽管在课程设计中时刻贯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的理念,但在具体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遗憾。只有发现问题,才能集思广益更好的解决。接下来我将和同事们在教学研讨中继续交流语文课课堂活动的多种形式;在自己备课过程中,尝试更大胆地整合教材;在教学中放权于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多展示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