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青年教师分享: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热爱教学?

(2023-02-19 19:50:59)
分类: 充电学习
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热爱教学?如果仅从研究教法、树立门派、提出主张的层面看,不能算是真爱。只有对学习中的儿童,抱以足够的宽容、平等的相待、真诚的交往,才算是真爱。以上是我在阅读了托尔斯泰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后,得到的启发,和青年教师分享。
罗曼·罗兰是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作为一个孤独的学习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所能研究到的各领域伟人,例如:雨果、歌德、甘地、里尔克、斯宾诺莎……而一直作为他精神导师,影响他一生的,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后来,罗曼·罗兰为其立传,开篇即写道:“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发着光焰的,对于我的一代,曾经是照耀我们青春时代的精纯的光彩。在19世纪终了时阴霾重重的黄昏,他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
罗曼·罗兰也成为了思想家,也有人为他立传。在茨威格写的《罗曼·罗兰传》中,就记载了罗曼·罗兰年轻时疯狂崇拜托尔斯泰,并给其写信,还意外收到回信的故事——托尔斯泰在新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中,批评了莎士比亚、贝多芬等几位艺术大师,导致罗曼·罗兰无法理解,于是给托翁写信。
半年后的一天,罗曼·罗兰万分惊喜地收到了托尔斯泰长达38页的亲笔信,即《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在信中托尔斯泰提出:“最简明扼要的道德准则是,尽可能少地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多地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地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同时,托尔斯泰认为——热爱艺术,不仅要研究艺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要爱全人类。
名人故事,充满着启迪。读了充满哲思的激情的文字后,我们也能发现真正热爱教学,应有的样子:执着于教学研究本身,同时,全身心爱着学习中的孩子,对其在学习中的表现予以理解、回应、鼓励。


不禁想到自己执教统编四年级下册《猫》一课,在与师门分享备课思路时,发生的真实故事:我在师门里的分享会上介绍了设计。在我看来,老舍笔下的猫,那么活泼,那么淘气,如此古怪,即便将爱花、养花的老舍的花弄得一塌糊涂,老舍也不生气,不会责打它们,依然无比喜爱。这正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关系——悟空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最后,如来还是度了悟空,成为斗战胜佛。悟空的一切,佛祖都尽在掌握,折腾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看着、宽容着,最后还是帮助悟空成就了自我。这是一切尽在掌握的俯视之爱。
大家都为设计的拓展部分叫好。之后我收到了一份留言,是深圳的田丽老师私信我的:


依稀记得,当时您设计的最后一个部分是联系了《大话西游》,联系了观音、佛祖,音乐、画面一出来,真的太妙了!当时内心非常震撼,心想,要怎样的一颗大脑,才能做出这样的惊天的联想啊!接着听您的阐述及扩展,真的好感动……


同时,在隐隐中,我感觉到了一点点困惑:就我个人来说,假如我换个位置,从“猫”或“小孩”的角度来感受,可能不是特别喜欢被大人“掌握在手心里,逃不出五指山”的感觉。我更喜欢被大人真心实意地平等看待,平等地爱……


然后我又想到,曾经读过的冰心,她也是非常具有童真童心的人,她对小动物的感觉,可能也像是对小孩,真诚地平等地喜欢。虽然本文作者老舍我并非特别了解是否爱动物到了这个程度,不过联系他过往的作品,看他的文字,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即对生物平等地、由衷地尊重与爱……


所以,尽管这样的联系真的很妙,可能因为我一直跟小朋友在一起,还有我平日作风很像小孩子,所以,会有一点点抗拒被佛祖从上往下式的俯瞰、教导和“爱”……会觉得有点不像文中传达的“人与动物的和谐、友爱”的主题。如果会错了您的意……那么抱歉哈。也许,全世界只有我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您未必要理会……



留言的田老师,自己觉得资历浅,也许我这样的“咖位”,会不屑,或者会责怪。所以,留言后,她就不再传递消息了。这个故事,是否就此打住,没有“后来”了呢?
有的,后来……我在执教时采纳了田老师的建议,让学生感受超越“悟空与如来”的,更为平等,更为宽容,更加相互理解的大爱——老舍对自家的猫的爱。爱得那样无怨无悔,爱得那样无微不至。课后,我将我自己的修改与执教感受和田老师分享。田老师说,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我会采纳建议。我说:感谢你,是你带领我,产生对爱的更高一层次的理解。


是的,对教学的热爱,就是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爱学生。一节课,还可以拓展开来,想到如今的研究成果。不断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师生关系论、教学方法论,喊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实际上并不了解学生,从未做过关于学生的研究。仅从“教”的角度出发,研究“教法”,研究“流程”,很少顾及学生在学习时的真实感受,很少切身体察、设身处地去想——学习时到底会怎样。
教学研究中,充斥各种的概念、技法、理论,但一直忽略的是对儿童的研究。也正因此,教育历史上几个关注儿童的研究者,卢梭、福禄贝尔、玛丽亚·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皮亚杰等,才更为让人尊敬。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教育研究的核心,就着力于研究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
自然怀念起我的师父于永正先生……早年和先生交往时,他告诉我:微笑就是于永正的名片。我眼见的是:无论何时,只要走进课堂,先生的脸上一定洋溢着儿童般灿烂的微笑。即便他满头银发,也能瞬间深得儿童的喜欢。先生亲口告诉我:小何,你记住,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这句话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我至今没有完全参透,只是谨记在心,一直奉为最高的理想,时刻追求。
青年们请记住,一定要有高级的理想。“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一句话改变我整个思路,努力去提升教学的格局。如今,我在备课与设计时,更多思考学生的需要;在课堂上,更喜欢去听学生到底在说什么?在想什么?不少教师评课时发现,我能及时应对学生的发言,都以为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技术。其实没有,就是秉承着信仰——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时,去真听、真看、真感受而已。
也发现,即便我愿意和学生相伴前行,愿意去更多地理解,但还不是“真正的小孩”,还没有达到“把自己教成一个孩子”的境界。因为我还不能与学生处在“同一个思维频道”上。请不要误会,在我看来,成年人的思维不是高过儿童,而是未能企及。所幸,我有明确的努力方向,知道应该如何去做。
倘若,我们都有托尔斯泰对艺术的那种认识,都有于永正先生对教学的那种追求,很多纷争不断的教学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不断侵袭课堂的概念、提法都会消停。青年朋友请相信,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其热爱,归根结底应该是对儿童的热爱;对教育的研究,归根结底应该就是对儿童的研究。
当然,我的理解很有可能是狭隘的。即便是罗曼·罗兰,对当时的列夫·托尔斯泰的理解,也是浅薄的。以至于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罗曼·罗兰身处孤独,成为“失败主义者”的代表。但这丝毫不影响最终人们认识到他的智慧。真爱,一定能冲破重重暗夜,发出夺目炫彩。前进路上的孤独,也许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值得珍藏的心路历程。作者:何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