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黄山后,我们驱车回沪,途径潜口古镇,正巧时值正午,我们便在古镇上寻找一家饭店就餐。也因为此,我们顺便逛了古镇的外围一条街。从街道上的石牌坊中,我们了解到潜口称阮溪、潜川,归黄山市徽州区管辖。
潜口,是国家AAAAA级景区,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也是黄山市重要建制镇镇之一,雄踞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以前,喜欢旅行的我,也曾听到过关于潜口古镇的一些介绍,心神向往,今日能够偶遇,十分欣喜。
潜口古镇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代,那时这里已经形成了古镇的雏形。之所以取名为潜口,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东晋时代的杰出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的字为潜,他曾长期隐居在这一带;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其后的意思。
潜口古镇的民宅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潜口一带有几个驰名全国的旅游景点,如声名鹊起、荣获全国文明村的唐模古村,有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的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这两个名村我都未曾涉足,以后还需找机会亲历探访。
潜口古镇中的建筑现被修缮一新,难能可贵的是看似如新建不久的一栋栋建筑虽然整齐、簇新,但完美地保存了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耸的徽派建筑特色。而且当地政府十分注重绿化环境,雪白墙面、乌黑瓦顶的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
高耸在潜口古镇中心处的潜口塔,又被称为潜口锥。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潜口塔,造型别致,四面八角,外观是七层的塔身,内里却只有四层;全塔高约六十米,以逐层递减的建筑手法,形成了一座立锥体。塔顶上矗立着一座葫芦型穹顶,不同于一般塔,别具一格。
潜口古镇中颇多名胜古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新牌楼石坊。新牌楼石坊位于马头山山脚下,潜口古镇临近公路的一旁;此坊建于一七四零年清高宗乾隆五年,外形为三间四柱三楼,东面的牌坊匾额上刻有恩葆四世,西边的刻有卿乡朗星,中间为纪、汪、应、庚四代人名。
在潜口古镇上吃了午饭后,我们又驰向了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的村东大道上,这是一组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这七座牌坊集中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中的核心“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精髓。
棠樾牌坊群共七座牌坊,其中三座建于明代,四座建于清代。三座明坊分别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坊;四座清坊分别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从牌坊的名字便可以看出,这些牌坊是为了纪念当地的名人善士而建立的。
棠樾牌坊群的每一座牌坊都有着道德宣教的功能。每一座牌坊,他们或以家族、或以个人的历史记载形式定位,记录着儒家的忠孝、贞节、慈爱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包含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是古徽州人伦道德、宗法思想的象征。
棠樾古牌坊群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的智慧,是徽州石材建筑的珍品,是全国范围内极少的牌坊群落珍宝。从建筑艺术上看,每座牌坊均精心设计和施工,根据牌坊纪念对象、铭传故事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造型和雕刻。
棠樾古牌坊群的留存,不仅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不要忘记了先辈们的荣耀,督促和激励着每一个徽州人继承先人优良的传统;而且还是我国牌坊建筑史的一个纪念,以七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