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内赫赫有名的二大古迹当数兵马俑和华清池了。兵马俑,即秦始皇时代用以陪葬的陶俑,简称秦俑。1961年3月,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在与秦始皇陵间隔约一公里左右处发现了兵马俑坑;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如《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兵马俑坑对外开放展览以后,先后有二百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色名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三十年前,我因出差到西安,曾参观过兵马俑,那时的展览馆陈设简陋;今天再次迈进园区,感觉有了一番巨大的变化,一座座展馆器宇轩昂,规模宏大,气势不凡。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奴隶主时代实行以活人陪葬的人殉制度,殷商时期是人殉的兴盛时代;至周王朝时周礼的诞生和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项残酷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人殉曾一度复燃;至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宣布“止从死”的政策,秦国正式废止了人殉陪葬;但后来的历代皇朝中,人殉还时有发生。
秦国推行社会变革,葬俗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原一带首次出现以人俑、陶俑(即用木头、陶瓷等制作人偶以代替活人的人体)替代人殉。在汉词典中,俑的本意就是指用活人来殉葬;当人殉彻底被废除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专用名词。秦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
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坑约低于地平线五米左右,在诺大的一个地下土坑中,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并辅以木质立柱支撑;坑的底部以青砖满铺,顶蓬覆以苇席、黄土;坑底至坑顶约有三米左右的高度,其内放置先
行制作好的木俑、陶俑;再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用夯土填实,成就了一座封闭式的底下陪葬墓场。
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非常巨大,一个个俑体酷似真人。细细观赏,发现这些秦俑的面部都带有北方汉人的典型标志~脸型长方,额头开阔;眉骨隆起,颧骨突出;吊睛髯须,端鼻厚唇。据考古资料显示,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和写实程度上达到如此高度,除了当时的工匠巧手精技外,还源于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秦始皇兵马俑中展出的兵马俑已经比我三十年前所看到的略有减少了,几具具有代表性的珍品似乎也有所损毁。但仔细端详,还是能品出端倪:兵马俑们的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似乎若有所思;有的目光炯炯,眼神凌厉,自有一番豪气;有的双拳紧握,双脚稳踏,好象整装待发即将出征;有的凝神远眺,脸部略露愁思,看来是眷恋着家乡的亲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