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村旅游区别于景区旅游的“五风”资源

(2023-07-10 19:46:28)
标签:

北京江山多娇文旅投资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

旅游规划设计

文旅融合

原群教授

乡村旅游是有别于景区旅游的,但旅游者感受的同样有风景,只不过这个风景与景区的风景内涵有所区别。二者“风景”所涵盖的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风味的比重是不同的,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最大的交集应该是“风光”。

要说明的是,二者风光不同,前者可能是普遍存在的资源,后者是独特的、唯一的,甚至是垄断的资源,这是景区的形成、评判和创建标准所决定的,否则乡村旅游岂不都成了景区旅游?现在有一种理解和认识上的偏颇,有人想把乡村旅游完全搞成景区旅游,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在此,我们谈乡村旅游,田园风光是依托,建筑风貌是载体,风土人情是内容。换句话说,除了田园风光,风貌、风物、风俗、风情和风味“五风”莫不与原住民有关,乡村旅游资源无不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生态环境之外,更为旅游者所看重的就是乡村独有的人文气息。

我们可以说,乡村旅游的“风景”是人和自然之间互动关系的活态体现,不是冷冰冰的“自然”或“环境”,而是活生生的人和自然的复合体。“风景”中人的因素,在个体为情感或个性,在群体为文化或精神。1、风貌,或者叫风光,是乡村旅游的环境依托和基础风貌可以包括自然风貌、地理风貌、建筑风貌等,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田园风光、建筑风貌、风水环境等可能是主要的、最吸引人的,这是已经浸染了乡村独有的乡俗、乡情和乡礼。

2、风俗,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和独特文化

周代有“輶(yóu)轩问俗”,就是輶轩使和采风观政,这个“俗”即指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并沿袭下来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或亲自考察民风民俗。周穆王西游大概在出外巡守之外有“问俗”成分。因为“采风观政”,故而代语歌谣,以观政绩,于是产生了《诗经》。我国地域广阔,地貌复杂,因而有“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而风俗恰恰是现代人旅游的一个重要诉求点,风俗往往是旅游者最喜闻乐见并乐意去体验的,其中最集中性、最风俗化、最活态化的活动便是节日。节日作为风俗的重要集聚点,富含许多千奇百怪的风俗。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人群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中大多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3、风物,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人文景观和载体

“风物”一词,在陶潜《游斜川》诗序提及:“天气澄和,风物闲美。”张升《离亭燕》有词:“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清代钱谦益在《南征吟小引》中描述了在旅行中广采风物之举:“睢阳袁伯应,以名臣子之牵丝郎署,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华落藻,輶轩问俗,戎车出塞,山水登临,友朋谈燕,揽采风物,伸写情性。”

对于风物,概指风景和物品,喻指大气候,但更多的是代表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如杭州的织锦﹑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绍兴的黄酒﹑三清山山茶油﹑汕头的抽纱等。

另外,田园里耕牛、传统农业耕具、灌溉机械,村落里的石碾、石磨,都是一种浸润着独特人文的风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