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目标整体梳理
(2018-12-19 16:54:53)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一年级上册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基数含义)和第几个(序数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的数进行分与合)。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
|
11-20各数的认识 |
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的读写各数。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重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
|
认识钟表 |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一年级下册 |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
1、学生能够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100以内数的认识 |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
|
认识人民币 |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认识各种常用面值的人民币,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到“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用的主要单位,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1、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
|
找规律 |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是学生发现图形或数字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同时会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二年级上册 |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1、借助小棒、圆片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式题。 2、认识小括号,能口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3、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数目比较大的同数连加、连减同数的实际问题。 4、通过数学学习,感受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
表内乘法(一) |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么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感受到用乘法表示同数连加的简洁性;感受我国语言文字(体现在乘法口诀中)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
表内乘法(二) |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7-9的乘法口诀。 2、能熟练的计算表内乘法,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4、通过记忆乘法口诀的活动,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
|
认识时间 |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在钟面上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
|
数学广角----搭配(一) |
1、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是学生了解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2、在发现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二年级下册 |
表内除法(一) |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是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表内除法(二) |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并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
|
混合运算 |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总,使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并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需要用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准确计算、规范书写等学习习惯。 |
|
有余数的除法 |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余数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通过操作、计算、比较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除法竖式(含表内除法的竖式)的书写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恰当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
万以内数的认识 |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使生能够正确的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并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万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学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同时,会在算盘上表示出万以内的数。 4、结合现时素材是学生认识近似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使用近似数的意义,进一步形成数感。 5、使学生能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会在实际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6、使学生在人数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十进位值制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同时,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
克和千克 |
1、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回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
|
数学广角----搭配(一) |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简单的事件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能按一定方式整理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通过游戏,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推理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观察、猜测、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条理的阐述自己推理过程的数学表达能力。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三年级上册 |
时、分、秒 |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 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估算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
|
测量 |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 2、是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如何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
|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是学生能结合实际情景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
|
倍的认识 |
1、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2、能解决“求一个数时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
多位数乘一位数 |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分数的初步认识 |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
|
|
数学广角----集合 |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它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借助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的兴趣。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三年级下册 |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
1、让学生经历口算除法的探索过程,会口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使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除法。 2、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鼻酸的探索过程,掌握一般的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并能用乘法验算。 3、让学生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习惯。 4、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习惯。 |
两位数乘两位数 |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两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不进位),整十数乘几百几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和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年、月、日 |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二月及其相关知识;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最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使学生更好的建立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
|
小数的初步认识 |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使学生了解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并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学会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能解决比较简单的小数比较问题。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
数学广角----搭配(二) |
1、使学生经历寻找稍复杂事物排列或组合的过程,掌握简单搭配的方法,发展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是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用比较简洁、抽象的方式进行表达,体会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化思想。 3、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四年级上册 |
大数的认识 |
1、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直到相邻连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认识自然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掌握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 3、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大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5、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数感。 |
三位数乘两位数 |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是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能灵活运用上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
|
数学广角----优化 |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3、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四年级下册 |
四则运算 |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
运算定律 |
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是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算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应,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
|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五年级上册 |
小数乘法 |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4、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
小数除法 |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等方法灵活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使学生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
简易方程 |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算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算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
|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五年级下册 |
因数与倍数 |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5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素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数。 4、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使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的进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除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
|
数学广角----找次品 |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六年级上册 |
分数乘法 |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整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分数乘整数、分数、小数;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2、使学生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经历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的能力,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分数除法 |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
|
比 |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
百分数(一) |
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会运用百分数表述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 2、使学生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互化的方法。 3、使学生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学会把分数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百分数,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
|
数学广角----数与形 |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
册数 |
教材内容 |
课标要求 |
六年级下册 |
负数 |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知道数可以分为正数、0、负数,理解分类讨论思想。 3、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的方法,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
百分数(二) |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
|
比例 |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比例。 3、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关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智商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7、使学生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8、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 9、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
|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
1、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运用“抽屉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抽屉原理”的学习,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