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整体意识凸显阶段发展——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2022-04-18 09:27:20)
六年级作为小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教材难度渐渐加深,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学生语文素养更是渐入深处,与此同时还要考虑与初中学习的接轨。因此,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统编教材理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首先是要树立整体观念,关注教科书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还要树立方法意识,将方法指导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学以致用。
下面笔者尝试对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解读,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双线解读教材,凸显年段特征
1.了解单元编排,人文渲染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是“志向与心愿”,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杨旭的《金色的鱼钩》。从篇章页可以看出,学习本单元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体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无畏精神。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的民族品质。阅读本文时,我们会被文本中的伟大革命者深深的感动,类似于这样的文章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六年级上册也安排了《革命岁月》
对的主题单元。虽然学生由于阅历较少,这样的历史知识掌握也有限,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收集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从而深入体会革命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关注前后勾连,要素贯穿
作为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高年级与中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注意“勾连上下”“环顾左右”,明确语文要素与前面册次相关要素之间、与本册其他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一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要在“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还要“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关于这两个语文能力的训练,统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段到篇,各册教科书中均有所涉及。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提出“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提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也提到“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这个单元提出的“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就是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过的同类方法进行学习,并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不仅要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情感,还要感受人物品质。
最后就是本单元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总结、交流之前所学几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明确了要具有梳理、总结、复习的意识,指向更为综合。这也正好适应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品质逐渐提升,已经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对这一阶段学生的能力目标和要求也更应该集中在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体现了六年级下册综合运用与衔接过渡的特点。
二、紧扣语文要素,强调单元统整
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到要在“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从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可以看出非常重视表达方法的学习,从读到写,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也十分重视单元编排的整体性,每个单元内在都是一个有机体,围绕着语文要素蕴含着丰富的关联性。我们教课文不是目的,利用课文来教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等,落实语文要素要素的训练才是目的。
1.落实要素,单元统整
本单元安排的4篇主体课文,精读课文3篇,其中开篇安排的是三首古诗,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1篇,各项阅读素养的是在各类文本情境中是逐步渗透、螺旋上升的。“精读课文”学习方法,“略读课文”运用方法,这是统编教材单元编写的基本思路。教学时,“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要各司其职,整体设计。
在教学中,要充分用好教材导学系统,让教学的目标不偏离,做到既不游离单元“语文要素”,又兼顾各篇文章具体的文本情境和独特任务。
《古诗三首》课后的“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指向内容理解的,而“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是侧重对人物品质和写作方法的探究。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后出示了3个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让学生进行品悟,从而体会人物的品质。《为人服务》需要学生结合“阅读链接”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和体会,要求有所提升。最后一篇略读课文《金色的鱼钩》则是放手让学生学,根据学习提示找出老班长言行的语句,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阅读链接,学以致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不仅要做到根据教材设计加强单元统整,还要注意迁移运用。统编教材更加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从三年级开始,就专门设置一个栏目“阅读链接”有证据显示阅读还能使人愉快,提升认知发展,以及降低写作恐惧”。本单元4篇课文后面一共安排了两个“阅读链接”,一个是《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的《囚歌》(作者是叶挺),这一首现代诗是紧紧贴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另一个是在《为人民服务》课后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作者是吴瑛),通过对链接文章的阅读来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体会和理解。
“阅读链接”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但是,这个板块的教学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时要将“阅读链接”教学的整体化设计中,尽量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之内,精心组织导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并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一定要抓住“学阅读、用阅读学”这一关键,充分利用文本情境,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特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强化表达方法,增强表达效果
到了六年级下册,我们所接触的文本,显然在材料组织上有更高级的“技巧”,也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到之前学过的方法,从阅读引向表达。除了单元中的总体安排,这个理念还渗透在教科书的各个角落,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写法获得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悟和启发,并能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1.关注本文,提升篇章表达
《十六年的回忆》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就让学生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与之相呼应的是“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从之前学过的文章中选取了一些开头和结尾的片段,通过分析讨论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这里已经不仅仅限于句段层面的表达,而是已经上升到篇章结构的层面。开头和结尾作为篇章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值得学生去关注。这里也引导学生除了关注内容和体会感情,表达层面也要更留意开头和结尾。精彩的例子看多了,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就会使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能够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更多提升。
2.抓住习作,选择表达方式
本次的单元习作是写“心愿”,在篇章页就明确了学习重点:“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具体,在习作板块文本中是这样呈现的: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从内容上来看,可以是对自己的、可以是对别人、也可以是对社会,目的就要引导学生记录生活,鼓励表达自我。从形式上来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叙写,看似自由,实际上对学生的关于习作形式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调动学生之前对于这一能力的知识经验和储备,根据习作的目的来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
总之,教师在进行单元设计当中,应当具有整体意识,紧扣篇章页上的语文核心要素,将教材内容前后勾连,有机统整,在引导学生真正学会阅读、用阅读去学,同时也为小初衔接做好一定的准备。
前一篇:机器是不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