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道德经序
(2023-03-31 07:38:20)理聖老子李耳,姓老、氏李,字伯阳,谥号聃。老子里籍,一说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另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在正月十五祭祀“大一”,在二月十五祭祀老君。据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老君的聖诞日。老君聖诞日为真元节。真元节,又称玄元节、降聖节、老君聖诞节。老君聖诞节是传统宗教节日。老姓得姓始祖老童。老童,伯称之子、颛顼之孙,昌意之曾孙、黄帝之玄孙,老姓、童姓之始祖。李氏得氏始祖大理皋陶。皋陶为李,皋陶氏李(理)。“理”“李”古字相通,“李”通“理”。皋陶(大业)是伯益(大费)之父,伯益受帝舜赐姓嬴,李氏是嬴宗。尧帝时,皋陶为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李)氏。皋陶在尧帝时为大理,在舜帝时任“士师”,职掌氏族联盟政权的李法教治。《管子•法法》曰:“臣度之先王者,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士者,天下之贤人也。”皋陶兴“五教”,创“五刑”,定“五礼”,设“五服”,亲“九族”,立“九德”。皋陶主张“罚弗其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罚疑唯轻,功疑唯重。”据说,尧时皋陶想制定惩治犯罪之法和保护民权之法。皋陶问尧,尧曰:“可定刑法,毋(不要)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宁;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权,以民为重,则王者之威何存?”尧死,皋陶复欲创立民法,问舜,舜曰:“圣人不易俗(不改变现状)而教,智者不变法(不改变法统)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根据现有的刑法)而治者,吏习(官吏可墨守成规)而民安。今若变法,恐人心混乱,民众恃(倚恃)新法而上侵”。尧舜禹时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谋划的。皋陶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皋陶)之一,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皋陶的“法治”、“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部活动中所体现的光辉思想和伟大业绩,形成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体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主导着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国家产生的基础。
理聖老子所学乃“师官合一,家传世学。”老子学说大体以道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之人道,德道而为道为。理聖老子确立了道学、道家、道教,理聖老子确立了真正的法学、法家、法教。《道德经》广博精微,《老子》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老子弟子众多:文子、阳子居、庚桑楚、南荣趎、孔丘、尹喜皆有留名。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便,各学派所记载的,只是各派各自知悉的某地某事。例如,曾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鲁地的情况;庄子学派所记载的,着重于沛地的情况;司马迁所记载的,着重于周地的情况。老学五派:关尹、尹文一派,杨朱一派,庄周、列御寇一派, 鬼谷、苏(秦)张(仪)一派,申(不害)、 韩(非)一派。老子弟子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辛銒、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十人为玄元十子。
《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亡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
夏商周时期,太史为史官及历官之长。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和御史”,史称五史。大史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西周时期的国家机构有所发展,中央政府形成以卿为首的政务部门“卿事寮”和以太史为首的事务部门“太史寮”并列的局面。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记录历史、祭祀、占卜、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等。太史寮中有等级不同分工明确的“五史”:主官太史属六卿之一,兼管神职与人事。小史是太史的副手,主要职掌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相当于掌管贵族人事档案的秘书官员。内史也称“作册”,是为商王起草机要文件的文字秘书。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周礼•春官•大宗伯》),可知其职在书写天子下达京畿以外的命令,掌理四方邦国的史记以及三皇五帝的典籍。御史也称“柱下史”,常侍立殿柱之下接收四方文书,还负责保管档案和典籍。西周、春秋时期,太史地位很高,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先秦的御史本为殿中执法官。秦代中央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是御史大夫。秦始置御史大夫,为秦代最高的监察官,始皇时此官位次于左、右丞相,后逐渐成为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据王国维考证,“周六官之属,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太史除了管理藏书外,还管理天文历法。内史,又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西周的内史官制承袭夏朝与商朝,如夏朝有太史令终古、商朝有太史令向挚。先秦的内史,其主要任务是掌管法令、拟定文书,协助国君策命诸侯及卿大夫,并负责爵禄的废置。《周礼•春官》:“内史掌王之八枋(“枋”同“柄”,权柄)之法, 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史记•周本纪》记录老子预言:“秦周同源,均起西陲;秦为诸侯,而秦周分离;离五百年,而大合于秦;合十七年,则霸王出。”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陕西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周人住在周原上,秦人住在汧、渭之会,是老邻居。“秦为诸侯,而秦周分离。”西历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犬戎偷袭周幽王征讨军,幽王姬宫湦及太子伯服败死,虢石父、郑桓公为保护幽王亦力战而死。犬戎军队焚烧抢掠周朝京城镐京,虏王后褒姒,杀死贵族卿士大夫不计其数,西周灭亡。申侯等诸侯尊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次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正式册封秦为诸侯,把失陷的西周故土分封给秦。秦人赶走犬戎,以关陇为根据地强大起来!“离五百年,而大合于秦”,秦兼并周。(西历前367年,周王室内乱,京畿之内分出东周、西周,二周以伊洛河交汇处为界,西属西周都王城,东属东周都巩。)西历前256年,秦灭西周;西历前249年,秦灭东周。(秦始皇赢政于西历前259年正月出生,汉高祖刘邦于西历前256年冬月出生,)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历前232年出生。(西历前230至前221年,秦陆续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个王国。西历前210年,秦始皇帝病逝。西历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在咸阳分封诸侯。西历前202年,项羽兵败身死。西历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逝世。)
老子,犹龙也。据说,老子出关入秦时,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在楼观看到有紫气状如飞龙从东而来,知道将有聖人过关,就待而迎之,见一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此道骨仙风的老者正是大聖人老子。尹喜师事老子,恳请老子著述以惠于世。理聖老子著《道德经》。晋邦师旷称之为“修《义经》”,太子晋称之为“立义治律”。《道德经》,《德道经》也,《老子》也,聖经也。《道德经》,《吕氏春秋注》称之为《上至经》,韩非子称之为《周书》。《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老子》的重要注解与阐释著作。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蜀王本纪》中说“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老子铭》中说“见迫,遗言道德之经。”唐高宗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称《道德经》为《道德真经》。《道德经》立意宏大,气度恢宏,意境深远,空灵玄奥,精微有文思,文辞简约意无穷。聖喆老子,旷世聖尊者也!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简牍是对书写用的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的总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百字的长文写在简策上,不足百字的短文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以备参考之用。如今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作材料。每根简上常写一行直书文字。每根简上写的字数也不一样,有的三四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长篇文字内容成为一个单位的,叫作“篇”。一“篇”可能含有数“册”。用丝线编连串起来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串起来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串起来的叫“韦编”。年世浸远,篇牍讹误,朽编落简。使用过程中,即使比较结实的“韦编”绳也有可能磨断,有可能出现错简。汉字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一字多形、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多音多义字的现象在汉字汉语中不知凡几。汉字流变,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异体字增多,字形、字音、字义发生变化。语境制约语义,语义结合语境而表达,语义不能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道德经》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错简乱章,出现了脱衍讹误,以致以讹传讹,以谬传谬,失其本意!历经文字的流变,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的变迁,《道德经》在流传中形成了众多版本的《道德经》。原版《老子》已随老子去。先秦简牍,多用古文、篆文。古文未有现如今的标点符号,阅读困难,容易误会。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原后,“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丞相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小篆成为官方统一的文字。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隶书,就在小篆基础上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秦始皇在西历前213年,颁布“焚书令”规定:非秦记者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焚书,朝廷留有备份。《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西楚霸王项羽焚书,所焚之书是秦朝的官方藏书;当时政府所收录的图书典籍大多保存在秦宫室中。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指出,“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秦始皇之“焚书令”、“挟书律”,旨在恢复官书垄断制度,推行“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夏、商、西周时期文化教育制度的特点。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由国家职官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大胥、小胥、大司徒、乡大夫、乡师、父师、少师等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学校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来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时期,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西周时期,学校皆官学,教员皆官员,书籍皆官书。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历史性变革时期,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民办私立教育兴起。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学术由官守形态下移到民间,此下移过程即学术下移。战国时期,书不再只有官书,民间书籍通过私学在师徒和学派流通。秦朝暴政,飘风骤雨。吕后为政,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术。无为而治,道为而治也,惟道为而治也,是道为而治也,如道为而治也,循道为而治也。依道治國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成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政通人和,民富国强。然而,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國”大多是在法制建设、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如贞观时期唐太宗确立三省制度与合并州县,但是仅仅这些与老子的依道治國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吕后执政期间,修改秦律,诸如实行减刑、颁赎罪法、废除三族罪、弛商贾之律、免去妨害吏民的法令等。汉惠帝四年(西历前191年),诏告全国,废除《挟书律》:“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废除《挟书律》,终止了官书垄断制度,书籍在中国进入公众传播的时代。
理聖老子创立的“大一(太一)”学说,经文子、庄子等人的发展,在战国中后期的南方极为流行。先秦时期的“大一(太一)”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喆学概念的“大一(太一)”,另一种是神名“大一(太一)”。考察典籍可知,大一(太一)理论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是理聖老子开创的喆学理论。大一(太一)为创造天地万物的元炁,为万物之终极起源,为万物依归。大一(太一)即宇宙未分的“浑沌”状态 ,或谓之为“道”,是道家创始人理聖老子提出的喆学概念。道家后学和杂家大都继承了理聖老子的思想,视“大一(太一)”或“一”为宇宙之起源万物之开端。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大一(太一)”和“道”既皆为宇宙万物的起源,又皆具有神妙的功能,所以二者可以互训。今本《老子》虽没有“太一”一词,但有“大”和“一”,其义同于“大一”、“太一”。 道,“大”也,“一”也,“大一”也,“太一”也。“大”,通“太”,通“泰”。
《文子•道原》云:“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文子•自然》云:“所谓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为,虚静无有……是为大道之经。”《文子•道德》云:“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文子•下德》云:“老子曰: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尸子•分》云:“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尽情,执一以静,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赏罚随名,民莫不敬。”《韩非子•扬权》云:“故聖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荀子•礼论》云:“凡礼,始乎梲,成乎文……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云:“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鶡冠子•泰鸿》云:“泰一者,执大同之制,调泰鸿之气,正神明之位者也。故九皇受傅,以索其然之所生。傅谓之得天之解,傅谓之得天地之所始。傅谓之道,得道之常。傅谓之圣人,圣人之道与神明相得,故曰道德。郄始穷初,得齐之所出,九皇殊制,而政莫不効焉,故曰泰一。”
大一(太一),是先秦楚神话中的至高神。楚人以“太一(大一)”为创世神。“太一神”又名:大一、太一、泰一、东皇太一、太一帝君、太一上帝等。“东皇太一”即“太一神”,“太一神”即“大一神”。楚人以东为尊,东皇为敬称。“大一”为象帝,“大一”为“谷神”,“大一”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大一”主宰一切,“大一”统治宇宙万物,“大一”可佐助万物,“大一”可佑助万物,“大一”可保佐万物,“大一”可保佑万物。据包山楚简记录,楚人崇奉的至上神,称为“大”或“太”。学界认为,“大”或“太”指的就是典籍文献中的“大一”或“太一”,是楚人的至高神。道,大帝也,至高神也。至高神,至高无上之神。“太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神,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无法赋予其形象。《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太一”由哲学概念发展衍变为神名“太一”,又由神名“太一”派生发展为星名“太一”,这是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又是其被降格的过程。“太一”具有绝对性和至上性,为最高神。既为最高神,则无所不能。包山楚简,包括司法文书简、卜筮祭祷简和遣策三种。包山楚简,记录了楚人宗教活动的祭祀祷告对象,记录了楚国人祭祀“太一”及众神。祭祀“大一”,以祖先神位配祭。循道建德者坚韧不拔,善奉道奉理奉法者永不脱道违理离法,子子孙孙得以祭祀不辍。道教徒建立了汉朝,道教徒建立了唐朝,……。汉朝皇室尊道而崇奉“太一”。“太一”,大一也,道也。崇奉“大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福求愿,消灾解难。
《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孔丘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庄子•天下篇》概括《老子》宗旨曰:“以本为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修习《老子》发现:视之不见名曰夷(Yi)、听之不闻名曰希(Hsi)、搏之不得名曰微(Wei)。所以,他认为:“Yihiwei(雅赫维)等于“夷希微”,就是上帝雅威名字。”
法国传教士傅圣泽认为:“真正的儒教就是《道德经》的教义”。他还提出了神道教的观点,“是否可以说在中国古经中唯一真实的道即代表着基督信仰的神?答案是肯定的。道是神,是救世主”;“道是唯一,是宇宙之创造及保存者,在本质上与宇宙真主合而为一。”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整个西方思想与民族精神,都以逻各斯为中心概念。逻各斯是西方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概念,二者惊人的相似,可以说是‘逻各斯与道同在’。”
德国喆学家莱布尼兹由伏羲黄老的太极阴阳理论学说发现了二进制思想。莱布尼兹为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又取名“辩证法”。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影响了伊曼努尔•康德,而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自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从泛神论发展出的泛自然神论(Pandeism)。泛自然神论,是将自然神论和泛神论合并起来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个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之后,将自己化身成宇宙以及世界万物。康德认为老子思想是超验之物,黑格尔师承康德。
集西方古典喆学之大成的德国喆学大师黑格尔说:“中国喆学中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她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喆学及与喆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黑格尔说:“据雷缪萨所言,‘道’在中文是‘道路,从一处到另一处的交通媒介’,因此就有‘理性’、本体、原理的意思。综合这点在比喻的形而上的理意下,所以‘道’就是指一般的道路。‘道’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一切事物存在的理性与基础。”黑格尔说:“‘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象精神支配身体那般。’”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黑格尔将老子的“道”诠释为“绝对精神”。
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Niels Henrik David Bohr),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在被丹麦王室授以勋章时说:“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
美国学者卡普拉发现高能物理现象符合道家喆理,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喆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喆学框架,中国喆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炁’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自由主义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将老子奉为“思想教父”。哈耶克认为《老子》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明确道达自发秩序理论。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原名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源于道家。……说道家思想是宗教和诗人的,诚然不错;但是它至少也同样强烈的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并且在政治上是革命的。”
西历1910年,德国人尤利斯•噶尔写了《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他说:“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美国学者蒲克明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哲学家温第施曼把《道德经》看作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重大著作,它不但是道家和中国的一部聖书,而且也是整个人类的一部聖书。
《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希能知,希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我的学说理论,极易知,极易行;天下希有能知,希有能行。言惟道,事惟法;言文政令惟大道,为政用事惟法则;学说理论惟大道,为人处事惟法则。夫以无知,是以道知。知我者希,效法我者尊道贵德尚法抱朴。根据《老子》的理则推理,朕理道为理聖老子代言。理聖老子确立了道学、道家、道教,理聖老子确立了真正的法学、法家、法教;朕理道重建了道学、道家、道教,朕理道重建了真正的法学、法家、法教。道德,德道,《道德经》就是《德道经》。《道德经》立意宏大,主题明确,文章结构完整统一,八十一个章节合成浑然统一的整体,九九归一,气度恢宏,意境深远,空灵玄奥,精微有文思,文词简约意无穷。“道”是道家喆学的重要范畴,以之为卋界的本原、本体、本质、法则或原理。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理聖老子把“宇宙万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字之为“道”,名之为“大”。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元(本源、本原、元始、始基),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道为宇宙万物的本质,道为宇宙万物的象帝,道为宇宙万物的奥主,道为统治宇宙万物的大法。道名大,大是道。大家是道家;大学是道学;大教是道教。是道,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溥济万物,溥救众生。道学,是老子确立的惟(有;为,是;听从,遵从,顺从;随从;由,以)道的学说理论,包括喆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畴的内丹学,等等。道教,大道之教也,德道之教也,奉道之教也,循道之教也,顺道之教也,服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为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道为元始,道为宇宙万物的始基,道为天下母,道为万物母,道为大,道为大宗,道为大本,道为元炁,道为冲炁,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有,道为无有,道为无(可以用“”表示无),道为一,道为大一,道为场,道为夷希微,道为始主,道为万物之奥主,道为象帝,道为谷神,道为恆,道为无名之朴,道为本体,道为自在之物,道是自然。道是自然,道是自是;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是!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宇宙万物的依归。依归:依皈;出发点和归宿;依托,依靠;尊奉,遵循;皈依,归依;目的;宗旨。一切存在物皆由道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道生,又复归道。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基,道为始制,道为大制,道为恆,道为法,道为法则,道为规律,道为自然规律,道为自然法则,道为道纪,道为道法,道为大法,道为母法,道为自然法,道为道理,道为原理,道为真理,道为物理。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收拢汇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度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因道由理以法运用规律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合道、合理、合法。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者的保护者,亡德者的所有者。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奉道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受道之用也。道可以道达,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道达,必须效法恆久的大道,近似、相对理意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恆”理意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恆久的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恆久的自然法。无名之大道,称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大宗、大本、本元、本源、本原、始基)。所以,法道,欲以法道观其玅(玅道,玅理,玅法,原理,道理,理道,道法,理法,法则);则物,欲以则物观其徼(求,取,求取,要求,需要,需求;路,路数;循;履行;理则,逻辑;边界,界限,范围;程度,限度;度;依归)。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一切法则道理的法门。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凝神观照以发现其履行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致知实践依归道(始基、本源、本原、本元)。归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趋向道,归向道,适道,由道)是法则(规律),法则(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规律),法则(规律)称作常,得法、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得法、不遵循法则(规律),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就公理,公理就全理,全理就天理,天理就大道(道纪、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恆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为善。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佐助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可保佐万物,大道可保佑万物!万物恃道以生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功成事遂而无名有。道爱万物,道养万物,而宛若不为主,对立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趋向道,归向道,适道,由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为道成大德。以道者同于道,是为德;就道者同于道,是为德;服道者同于道,是为德;从事于惟(有;为,是;听从,遵从,顺从;随从;由,以)道者同于道,叫作德;从事于是(为;则;遵从,顺从,效法,以为法则;适,合,适合)道者同于道,叫作德。德,得道也,服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适道也,从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顺道也,合道也,德道也。服于德道者,同于德道;同于德道者,道亦德之。服于亡道者,同于亡道;同于亡道者,道亦亡之。其信不足,乃有不信。凶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其自寻死路。勇于亡道而犯法妄作为凶者,则依法定罪量刑处罚之;勇于德道而合道合理合法者,则依法活之、卫生之、济之、保护之。德道者,得道,服道,知道,如道,因道,顺道,适道,合道,惟道,是道。人效法道,地效法道,天效法道,道效法道,道是道。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人,道士,服道,惟道,有道,为道,是道。道是自然,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由,惟道可自在,惟道可自治。惟道,有自由!亡道,亡自由!自由不是肆意妄为!尊道、尚法、贵德、重人、贵生。尚法即尊道!法治的本质是道治!大道氾兮,大道为法,溥济万物,溥救众生。是道为法,惟道济人,惟道济物,惟道济卋,惟道有德,惟道有福。是道之法,法如甘露,洽润滋生;是道之法,济人济物,利益众生。是道之正教,尊道崇德,清静合道,知常守法以归道,尚法顺民,重人贵生,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利益众生,德道而大德,顺道而大同,道统道理道治,大一统大理大治!大道空无,而因之有大盈无盈若空。淵啊,如万物依归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奥主——大道;汇纳群川众水,汇纳群有众物;挫其豪锐(强横凶悍)戾气,化解其纷纠(纠纷;纷扰;祸乱);和光同尘,一切物质皆具有波粒二象性,有限真理和无限真理是辩证统一的,有限真理和无限真理既是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无限真理寓于有限真理之中,有限真理皆含有无限真理的成分、颗粒,无数有限真理的总和就是无限真理,万法归道,万物归道,统合万物,统一尘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大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为天下母(本原)。大道(天下母)派生万物,是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绵绵不绝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渺渺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无处不在,功用不穷。大德者至善,至善者大德。至德至善,大善大德。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之所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看重劳民伤财的奢侈品;正教循道循理循法正教,复正众人之所度,以匡万物合道、合理、合法、合度之自然,而不妄为。涤除玄鉴,心镜澄明,明心见性,玄同是道。学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角度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少私寡欲,去伪求真,见素抱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道为。为道为而无不为。为道为(为政循道循理循法为政),事道事(用事循道循理循法用事),味道味(味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用心通过阅读和思考、观察和实验求得知识),……无论大小多少任何事物,以德报之。聖人恆道心,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百姓心为心。我主观上报之以善者,我报之以善;我主观上报之以不善者,我也报之以善,以德报之以善。我主观上报之以信者,我报之以信;我主观上报之以不信者,我也报之以信,以德报之以信。聖人在天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无所偏执啊,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百姓皆属聖人耳目又瞩目监督聖人,聖人爱民如子。敬服大道!使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知行合道,知行合一。道,一也。知行合道,知行合理,知行合法。道,理也,法也。民众是君人的根基,法则是众物的统治者,是以君人终日的行为不可脱离救人助人资助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资助民众,资助人民群众,资本也!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循道循理循法造福人民!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谋福祉,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造福!道统,大统也,一统也,大一统也,理统也,大理统也,法统也,大法统也。道治,大治也,理治也,大理治也,法治也,大法治也,循道之治也,服道之治也,惟道之治也,为道之治也,是道之治也,大德之治也,循道为之治也,服道为之治也,惟道为之治也,为道为之治也,是道为之治也,道为之治也,无为之治也。无为之治,道为之治也,循道为之治也,顺道为之治也,因道为之治也,服道为之治也,如道为之治也,惟道为之治也,为道为之治也,是道为之治也。道言之教,道为之益,道及之,惟道及之。惟道(循道循理循法)言之道教,惟道为之利益功德(循道循理循法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利益众生的利益功德),自然惟道及之。惟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惟道爱人,惟道救人,惟道保民,惟道济人,惟道济卋,惟道济天下。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脱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大道无名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法水,人民皆知法令而自调节。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为物,道为法;物则道,法则道。道生物,道生法;物由道生,法由道生。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宇宙万物的依归。一切存在物皆由道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道生,又复归道。是道之法,道法也,德法也,善法也;是道之政,道政也,德政也,善政也;是道之教,道教也,德教也,善教也;是道之人,道人也,德人也,善人也。德法,德道之法也,服道之法也,是道之法也,惟道之法也,善法也;德政,德道之政也,服道之政也,是道之政也,惟道之政也,善政也;德教,德道之教也,服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善教也;德人,德道之人也,服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善人也。大道无亲,恆与善人,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善者,德也,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也,循道循理循法也。善法,德法也,得道之法也,服道之法也,惟道之法律也,是道之法律也;善政,德政也,得道之政也,服道之政也,惟道之政也,是道之政也;善教,德教也,得道之教也,服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善人,德人也,得道之人也,服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德人(善人)服道,是道遵循自然法。德法(善法)服道,是道遵循自然法。德政(善政)服道,是道遵循自然法。德教(善教)服道,是道遵循自然法。道乃恆,自然法永恆永久。大道无亲,恆与善人,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上德若水,德济天下。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合理位置、合理范围,精神意识思维循道循理循法而如淵,人际交往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仁,政令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信,政循道循理循法而大治,事循道循理循法而任用贤能,行动循道循理循法而把握时机,……这是道争。以道争,是以有功德而亡有罪。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收拢汇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度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因道由理以法运用规律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因为合道、合理、合法。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恆知稽法(辩证治理理则,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是为玄德。玄德邃矣大矣,与众人众物依皈大道(奥主)矣,然后乃至大理,乃道教大训,顺道而大同,德道而大德,循道、循理、循法,遵道、遵理、遵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服道、服理、服法,如道、如理、如法,适道、适理、适法,合道、合理、合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统道治道理,大一统大治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