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2023-03-31 07:35:56)

第七十五章

善建德者不拔,善抱道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故以道观身,以道观家,以道观乡,以道观邦,以道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

循道建德者坚,善奉道奉理奉法者永不脱道违理离法,子子孙孙得以祭祀不辍。服道于身,其德是本原的本性的;服道于家,其德是余德;服道于乡,其德是长德;服道于邦,其德是丰德;服道于天下,其德是溥济万物、溥救众生的溥德。所以,以道治身,以道治家,以道治乡,以道治邦,以道治天下。我以知天下之所以然呢因道法运规律!

 

注释

 建德:立德,修德,积德行善。建立朝律;建立、修建;树立。德:得道,得法;守道,守法;遵守道法,遵守法则。

 抱道:奉道,奉理,奉法;抱朴;守道,守法,遵守道法,遵守法则。道:大,大宗,大本,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则);道理,原理,真理,事理,法则,规律。

 脱:(1脱离大道,脱道,脱轨,出轨,离法,弃法,违理违理:违背道理,违背真理。(2)离,脱离。(3)脱落;掉落。(4)失去,散落,缺漏。失去:消失,失掉。(5)放任。(6)疏忽轻率,轻慢。(7)逃,逃亡。

 祭祀:祀神供祖的仪式。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也。祀:祭也,祭不已也。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修:1)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如:修行(修养德行;学道;行善积德)。

     2[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

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又如:修省(提高道德修养不断反省自己);修省退悔(修身反省退而自悔);修己(自我修养)

3遵循。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4修行。如:修积(行善积德);修服(指道教的修炼服气。服气即吐纳);修持(持戒修行);修真(道教指学道修行为修真)

5实行;从事某种活动。

地之不休。——《国语·吴语》。注垦也。

又如:修全(补救变通);修削(进攻砍杀);修禊(古代习俗在三月三日到水边游玩以祓除不祥)

6)服。如:修道(服道)。

7 整治。

管子修之。——《史记·货殖列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修之于朝廷。——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修文偃武(修明文教停止武备);修文(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修近(整顿内务);修言(统一号令);修事(治理政事)

8)长。

修,长也。——《广雅》

德惠修长。——《史记·秦始皇纪》。索隐:“修亦长也。”

又如:修龄(长龄,长寿);修亘(连绵不断)

9)高;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又如:修茂(树木高而繁茂);修波(大波);修峻(高峻);修雅(高雅,不粗俗);修皙(身材高而皮肤白)

10)善;美好。

伊中情之信修兮。——张衡《思玄赋》

又如:修名(美好的名声);修直(高尚正直);修眸(漂亮的眼睛;美目);修禀(良好的禀赋)

11)修,其本义原指从容装饰,精心美化,后引伸至改造、整治,又引申为学习、追求、完善等。

 真:(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华( huà),从目,从乚( y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2)同本义;旧时所谓仙人。

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按:六经无真字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庄子·列御寇》

又如:真人府(道人居住的地方);真仙(仙人);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真味(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3)本性;本质;本原。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秋水》

又如:真宰(宇宙的主宰者;造物主);真力(本原之力);真原(本源);真源(本源本性)

4)身。

见利而忘其真。——《庄子·山水》

5)符合客观事实的;真实(跟“假、伪”相对)。

使真伪毋相乱。——《汉书·宣帝纪》

6)正;与副、邪相对。

如:真红(正红;深红色);真楷(指正楷) 

7)精;淳(敦厚,质朴,朴实;通“纯”,纯粹)。

如:真白(纯白色);真金(纯金;真正的金子);真钢(纯钢);真品(纯真的品质);真风(淳朴的风俗);真朴(纯真朴素)

8)本来的,固有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 苏轼《题西林壁》

又如:真态(本色;天然风致)

9)精诚;真诚;诚实;情感真切;诚心实意。

真者,精诚之至也。……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渔父》

又如:真忱(真诚);真修(精诚修持);真信(真诚);真笃(诚挚深厚);真恳(真诚恳切);真至(情感真挚)

10)清楚;真切。

我没大看真,不知是四根,不知是六根。——《醒世姻缘传》

又如:真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11)实在;的确。

如:真不忝(真不愧);真可(真可以;真能够);真来(实在;确实)

12)表示对情况或事物的确认(兼表感叹情态)。《荀子·非十二子》:“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家:(1)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房室有关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下面是“豕”即野猪。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祭祀。本义屋内住所。(2)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与室家有关,下面是“豕”,即猪。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本义:屋内,住所。(3)家族,指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群落,一般用于人类,比如何子渊家族、陈氏家族、李氏家族等。(4)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余:饱足,丰饶,饶余,丰饶。饶余:富饶馀裕。丰饶:(1)丰裕富饶。(2)丰足充实。

 乡:1)(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饗”的古字)

2)“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国语·齐语》:“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

《鹖冠子·王鈇》:“其制邑理都使矔习者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四里为扁扁为之长十扁为乡乡置师五乡为县县有啬夫治焉十县为郡有大夫守焉命曰官属。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3)唐、宋至今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所辖规模历代不同。《旧唐书·食货志上》:“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乡荐(唐宋时由地方官推荐应进士考试的人)乡科(乡试)乡贡(由州县选拔出应科举的士子)

(4)区域;地方。《诗经·小雅·采芑》:“于彼新田,于彼中乡。”

(5)古官名乡大夫的略称。

《国语·齐语》:“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王引之《经义述闻·国语上》:“乡,亦官名,与宰、族、虞、衡同例。”

6)乡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二人面对着盛满食物的器皿,表示二人相向而食。乡的本义是相对饮食,泛指聚餐,是“飨”的初文。由相对而食引申为趋向、朝向。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向”。乡又指方才、从前,这个意思后来写作“曏”,简化作“向”。乡又指行政区划名称。现代的“乡”指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后引申指家乡。有人认为,上古时期,同族的人往往聚族而食,因此乡引申出“乡邑”的含义。

 长:高,高大;深长;深厚;生长,成长;滋长,助长,增长。

 邦:1(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邦、封地);(2)疆界,边界;(3)泛指地方;(4)封,分封;(5)汉朝时期,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将“邦”改为“國”。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邦邦君;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诸侯邦,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是共主对诸侯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藩邦”、“诸侯蕃邦”、“诸侯番邦”、“诸侯列邦”、“列邦”、“封邦”、“藩邦”;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邦”、“诸侯藩邦”、“诸侯蕃邦”、“诸侯番邦”、“封邦”混淆使用。“封邦”,分地以封诸侯邦,分封诸侯邦,分封的诸侯邦。周代封爵等级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封爵等级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战国策》、《韩非子》及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竹简本战国人作品《王兵篇》都提到过相国。《史记》中关于七国相国的记载尤多﹐如称张仪为秦惠王相﹐又说秦昭王时魏冉为相国。但在铜器铭文中,只有相邦仪和相邦冉。《史记》言吕不韦为相国,而作于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八年的铜戈铭文上有“相邦吕不韦”。铜器铭文中从不见有相国之名,唯古籍作相国,可能是汉代人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而改“邦”为“国”所致。“国”的初文是“或”,“或”也是“域”的古字,指自然界(自然或、大或);又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也指国都。“幇”,古同“帮”,“封”即“邦”,“邦”即“封”。封:分封土地;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臣子也叫封;邦土,土地;堆土植树为界;界限,局限。邦,会意兼形声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从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义。封疆:划封土地的疆界;分封的疆界,界域的标记。所以“邦”的造字本义就是“封界”。古文字中“封”、“邦”本为一字,古汉语名动相因,所以“封邦建国”的中动词“封”和所“封”的名词“邦”本来是一回事。而在金文中字形的演变又增添了义符“邑”,而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和“土”(也即“邦”字的初文)也逐渐演变为仅余“草”字。到了战国文字中,其字形进一步简化,表示“封界”之义的“草”字又演变成为表示草盛意思的“丰”字。诸侯源自分封制。分封,分地以封诸侯;天子分地以封诸侯;君王分赐土地以封诸侯。藩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地方分权概念,在古代的中国和日本形成了各种与领土分封治理有关的制度或名称。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蕃,通“番”,通“藩”。蕃,通“藩”,通“番”。番:通“蕃;通“藩”。藩,本义是指篱笆,又引申之为屏障。藩:篱笆;用篱芭等围起来;屏障;王侯的封邦;藩邦的君主;境域,涯际;封建王朝分封的土地。蕃邦:蕃属邦。藩邦:藩属邦。藩,通“番”。藩属:属邦或属地;附属的地方或邦家。邦,诸侯的封邦;家,大夫的封邑。蕃侯:身为国家屏藩的诸侯。蕃王: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通常指向封建中央王朝朝贡的诸王、异邦及少数族的王;古代对外族或异邦首领的泛称。藩王,又称蕃王,是介于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是介于地方长官与独立君主之间的统治者,有自己的藩王邦;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藩王(蕃王)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或者由天子册封的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该统治者将土地献上,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藩王,可能已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长官,或者由某强国册立统治某地区的半独立君主。藩王多数拥有独特的名衔,这些名衔并非普通的地方长官职衔,而是比地方长官职衔较为尊贵的封号。时间长了,这些名衔可能会演变为真正的君主称号。在中央王朝崩溃后,部分藩王的藩邦(又称藩王邦、列邦)可能仍会存在。

 丰:(1)大;高大。

丰,大也。——《易·丰卦》

欲其丰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2)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

不为丰约举。——《国语·楚语》。注:“盛也。”

又如:丰沛(盛多的样子);丰财(多财);丰融(盛多的样子);丰霈(盛多的样子);丰露(盛多的甘露)。

3)丰厚;富裕。

如:丰利(丰厚的利益);丰施(丰厚的施与);丰秩(丰厚的俸禄);丰禄(优厚的俸禄);丰雍(丰厚雍和)。

4)富饶。

地沃野丰。——张衡《西京赋》

又如:丰阜(富饶);丰壤(肥沃富饶的土地);丰土(富饶的地方)。

5)增大;扩大。

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班固《西都赋》

 天下:(1)自然界,天地间。自然,哲学名词,广义指的是自然界,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包括物质世界及物质宇宙。自然界,指整个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人类社会。自然界,一般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可区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指大气层、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社会环境指人类的创造物,例如工农业、城市、交通、娱乐场所、文物古迹和风景区等。在自然界,社会环境又称为人工环境,是注入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难以分开。

2)古时多指中国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全中国,全国。

《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3)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4)全世界,所有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溥:(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水之大,泛指广大)

2)同本义。

溥,大也。——《说文》

溥之而横溥四海。——《礼记·祭义》

又如:普度(大度);溥洽(广博周遍);溥大(广大);溥将(广大)。

3)通“普”;普遍的。如:溥度(普度);溥救(普救);溥畅(普及流畅);溥博(普遍而广大);溥天(遍天下);溥泛(普遍,广泛);溥遍(普遍)。

 道:会意兼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元,元首,首脑,君长,首领,领袖,领導人,向,朝着,依据、根据,道路,第一,最高,首先,首要,要领”;“辵”指“从彳、从止,人行走于街道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導”,“道”是“導”的本字,“導”是“道”的分化字;元(道、元首、首脑、精神、意识、思维、思想)规范、引领、引導行为,道规范、引领、引導行为,循道循理循法,遵道、遵理、遵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服道、服理、服法,如道、如理、如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行合道;理聖老子把“宇宙万物的本元(本原、本源、始基)”字之为“道”,名之为“大”;本义:元(道、元首、首脑、精神、意识、思维、思想)规范、引领、引導行为,道规范、引领、引導行为,循道循理循法,遵道、遵理、遵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服道、服理、服法,如道、如理、如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行合道;引申义:惟道者道,惟道者如道,惟道者有道,惟道者为道,惟道者是道,是道者惟道,是道者有道,是道者为道,是道者如道,是道者道,是道者遵行大道,精神、意识、思想、行为服道、如道、惟道、是道;(哲学名词)大,大一,场,大宗,大本,本体,本元,本原,本源,始基,自然,大自然;元炁,冲炁;始有,无有,无,夷希微;谷神,玄牝;始主,奥主,象帝;恆,法,道法,大法,母法,大制,始制,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理,原理,真理,事理,物理,法则,规律;遵行,实行。道理:道统,道治;大法,道法,理法;事理,物理,事物的规律;事情的是非曲直的逻辑或论点的根据;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情理;规矩;处置,处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事理:事物的道理、规律。物理:事理;事物的道理、规律;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统:(形声。从糸(mì),充声。本义:丝的头绪);纪,纲纪,准则;本;首领;主管;率领;总括;合而为一;统一;管理;治理。治理: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理政的成绩;治理政务的道理;处理,整修。

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为元始,道为宇宙万物的始基,道为天下母,道为万物母,道为大,道为大宗,道为大本,道为元炁,道为冲炁,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有,道为无有,道为无(可以“”表示无),道为一,道为大一,道为场,道为夷希微,道为始主,道为万物之奥主,道为象帝,道为谷神,道为恆,道为无名之朴,道为本体,道为自在之物,道是自然。道是自然,道是自是;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是!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收拢汇集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因道运用规律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为合道、合理、合法。

观:视;涖,莅;治理,统治,管理。涖同“莅”。

涖,到任,执行职务或临朝治理政事。

涖(莅),本意是指走到近处察看,也指治理,统治,管理。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涖,视也。——《尔雅》

1)观:1(形声。从见,雚(guàn)声。本义:仔细看)

2)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又如:观觑(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3)观察,审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观时(察看时机)

4)示范;显示。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5)游览。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6)玩赏;观赏。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观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7洞观,洞察。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

8)内观。

内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内观的意思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

9静观。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

10观照。观照: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显示,反映;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观照也叫静观。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

11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例如:规圆(用圆规校之使其圆);规表(划分明白);规利(以利益来劝诱);规饬(劝诫);规过(规正过失);规谈(劝勉);规箴(规戒劝告);规镜(规鉴;规箴与鉴戒);规事(计划事情);规谋(规划计谋);规虑(规划;谋虑);规算(规划打算);规求(谋求);规脱(设法逃脱);规图(谋求);规画(筹划;谋划);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摹效法);规虑(揣摹测度);规情(窥探军情或情报)。规劝:规诫劝勉;郑重地劝告,使改正错误。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老老实实,恪守本分,(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规范:法则,法律,法规;典范;谓使合乎模式;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法规指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2)通“劝”。如:观王(劝说帝王)

13)阅读。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容饰,外观 。如:观美(外观美好)

15)景象,情景。

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16)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

如: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从根本上去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运动根源,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人生观(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乐观(善于观察,喜欢观看;遍观世上人、事、物,皆觉快然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悲观(精神颓丧,对事物的发展缺乏信心);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17)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

观谓之阙。——《尔雅·释宫》

又如:观阙(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魏(即观阙)

2莅):1走到近处察看观,视

视也。——《尔雅》

2治理统治管理

以道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鲜。——《老子》

楚庄王涖政三年。——《韩非子·喻老》

 又如涖官(官员到任)涖会(到会)涖政(莅正。掌管政事)涖民(统治人民,管理百姓)

3到;来来临

涖止(来临)涖官(官吏到任执行职务);涖临(亲自到达);涖职(到职)

4)临视;监督。如:涖卜(监视占卜);涖事(视事,处理公务);涖政(临朝治理政事)

 

何以:以何,用什么,怎么,如何。

然:明白;耀,照耀;形成;宜合适才;应;是,对;如此,这样,那样。

以此:依此因此,缘此,由此,用此,凭此;依,缘,由,用,凭因道依理以法运用规律

以:用;因;依,顺,按,凭,按照;依据,根据;凭借,仗恃;从,自,由;做,从事;为;则。

此:乃;则。

则:准则,规则,法则;法,常;规范;仿效,效法;榜样;标准权衡器。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道乃恆道;永久,永恒;规律,法则;常。

恒者,久也。——《易·序卦传》

恒,常也。——《说文》

常,质也。——《广雅》

法则又称“规律”,规律亦称法则。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决定或支配现象的存在。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构成;而规律则是就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它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的相对静止的内容。规律是反复起作用的,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规律(法则)总是以其必然性起着作用。法则=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