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至第八十一章
(2022-12-10 17:17:34)第五十四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希能知,希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聖人被褐而怀玉。
天下皆说我:道大,大而不消。因为不消,所以能大!若消,时间长了就小了。我的学说理论,极易知,极易行。天下希有能知,希有能行。言惟道,事惟法;言文政令惟大道,为政用事惟法则;学说理论惟大道,为人处事惟法则。夫以无知,是以道知。知我者希,效法我者尊道贵德尚法抱朴。所以,聖人衣褐怀宝(衣着朴素而怀德)。
第五十五章
我恆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德道而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德道而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本道有三大法宝,守而保之:其一是慈,其二是俭,其三是“德道而合道合理合法”为天下先。慈母爱子而奋不顾身,所以能勇;俭以养德,所以能广德;“德道而合道合理合法”为天下先,所以能为万物长。假使暴虐亡道而暴戾恣睢、穷兵黩武,奢侈浪费而求广有积蓄,欺公罔法不顾百姓而欲领导人民,死路矣!是道者,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攻则取。帝王将建极绥猷(天子承担上对大道、下对庶民的双重神圣使命,既要奉道而建立法度,又要抚民而顺应大道;君临天下,建立雄伟强大的国家,安抚海内的藩属,创永世之功业;奉道顺民,以中正的法度治理国家),如以道护之。
第五十六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銛然袭常(銛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争,凶器也。生物将恋生而恶死,避凶而趋吉,所以惟道者不可勤兵黩武。【面南背北,左东右西。旭日东升,太阳从东(左)方升起,形容朝气蓬勃的气象,象征着事物朝气蓬勃的兴起;日居中天,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日薄西山,日落西山,太阳从西(右)方落下,喻指处于衰落时期,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比喻人或事物接近死亡。《孙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君子居则以左为贵,意味着自强不息,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居安思危,建立精兵保卫和平。君子用兵则以右为贵,意味着厚德载物,不得已而用兵是以救人救物为目的,摧枯拉朽,涤荡邪祟,澄清天下。战争,是凶器,不是君子的器玩(玩具),迫不得已而用兵,遵循法则(规律)使用精兵(精锐突袭)为上。不要美化战争;若美化战争,是乐于杀人。以杀人为乐者,便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祥事尊左为上,凶丧事尊右为上。偏将军居左位,上将军居右位,是说以丧礼处置战事。战争中杀人众多,则悲痛哀伤的莅丧;战胜了,以丧礼处置之。
第五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其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其民重死而不远徙;使其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其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番邦结绳而用之。复其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业。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大國欲一统天下,必须小分封,缩减授土,缩减授民,缩减诸侯蕃邦封地,缩减诸侯蕃邦属民,削平诸侯番邦割据势力;使诸侯蕃邦虽有什佰人的武器装备而又不用;使诸侯蕃邦属民珍惜生命不肯轻易死而不背井离乡流离转徙;使番邦诸侯虽有舟船车舆,没有用作舟师所乘之兵船、乘甲所乘之兵车(乘舆);使番邦诸侯虽有披坚执锐的士卒,没有陈兵布阵征战沙场。國之利器不可示于外人,大國必须在人力、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资源等领域保有代差级别领先。若大國使用文字书契,大國为保有代差级领先,使诸侯番邦结绳而用。复其民,免除徭役,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使其甘食美服,安居乐业。大國欲一统天下,必须恩威并施,必先分化瓦解诸侯番邦割据势力,杜绝番邦诸侯串通勾结,相接的封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其属民终生不相往来交结、不相往来勾结串通、不相往来攻伐。
第五十八章
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亡适道;亡适道,亡吾葆矣。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观浮躁感情用事,而愿遵从客观规律;不敢轻敌冒进寸步,而宁愿退尺以骄纵麻痹敌军,使其放松警惕、露出破绽。”是说循道循理循法遵循规律排兵布阵、攘臂、执兵、摧敌。灾祸没有大于亡适道(亡有归从道统,亡有适应大道,亡有适合大道,亡有合道,亡德)的;亡适道
第五十九章
以道佐人主:不欲以兵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果而不畺。勿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以道理劝人君:不可贪求以战争垂名于天下。善者究竟而止,不以趋向畺(止境;穷尽)。究竟而不自夸,究竟而不傲慢,究竟而不自大,究竟而无止境。未壮就死,是因为亡道。亡道者,提早毕命,提早绝命。
第六十章
以道涖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鲜。以道涖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聖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因道循理依法治理天下,治大國若烹调小鲜。因道循理依法治理天下,其鬼不神;非但其鬼不神,其神不害人;非但其神不害人,聖人也不害人。彼此不相害,所以德交归道矣。
第六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报怨以德。是以聖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亡德司彻。大道无亲,恆与善人。
和解大怨,必有余怨,如何可为善?以德报怨,因道循理依法处置,奉行道统法治德教,依道依理依法处置恩怨纠纷、裁判是非曲直、理讼断狱、按律判决、惩凶罚罪、扬善安良。因此,聖人坚持法律契约论依道依理依法执法而杜绝苛政虐民。有德的德政坚持法律契约论,亡德的贼政苛政虐民。大道无亲,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
第六十二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简,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冲(中)。
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若祭祀神灵(道衍生的各类神,引申为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体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理、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脱道、亡理、离法;万物合道、合理、合法就得济、受保护,万物脱道、亡理、离法就受罪受罚。聖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若祭祀神灵(道衍生的各类神,引申为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体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理、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脱道、亡理、离法;百姓合道、合理、合法就得济、受保护,百姓脱道、亡理、离法就受罪受罚。天地之简政约法省刑,也许犹如吹奏龠器乎,心虚务虚而不理亏,作而愈发。过分的烦苛的政刑(政令和刑罚)致使气数穷尽,不如奉道(中正)。
第六十三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堇。
服道法,天下适。适道(归从道统,适应大道,适合大道,合道)而亡害,安居乐业、平和安宁、太平无事。音乐与美食,过客为之止留。道显露于感觉器官(包括口、舌、鼻、耳、眼、身,等等),清淡啊其无味,视之而不得见,听之而不得闻,用之而功用不穷。
第六十四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无成若缺,其功用亡弊。大盈无盈若空,其功用亡穷。大直无直若曲;大巧无巧若拙;大辩无辩若讷。法则控制事物运动,冷静理性克制浮躁狂热,清静(清明依归道,清明由道,玄同大道,玄德)为为天下理治。
第六十五章
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也。淵兮,似万物之宗;汇众水,纳群川;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而为象帝先!
大道空无,而因之有大盈无盈若空。淵啊,如万物依归的本元(大宗、大本、本源、本原、始基)、宗奉的奥主——大道;汇纳群川众水,汇纳群有众物;挫其豪锐(强横凶悍)戾气,化解其纷纠(纠纷;纷扰;祸乱);和光同尘,一切物质皆具有波粒二象性,有限真理和无限真理是辩证统一的,有限真理和无限真理既是相互渗透与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无限真理寓于有限真理之中,有限真理皆含有无限真理的成分、颗粒,无数有限真理的总和就是无限真理,万法归道,万物归道,统合万物,统一尘海,清澈透明啊,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我不知谁子何物,能为大道先!
第六十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堇。
大道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为天下母(本原)。大道(天下母)派生宇宙万物,是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绵绵不绝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渺渺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无处不在,功用不穷。
第六十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聖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为万物而不仅仅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生久存。是以聖人把自身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而身受人民尊崇;献身于奉道奉理奉法顺民而政通人和。一定因其私无私啊!所以能成就其私!
第六十八章
江海所以能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川谷王。大國者,江海也,天下之交;小邦者,川谷也。江海纳川谷,归流入江海。大國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國,则取于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川谷王,因其谦下包容、兼畜纳下、善为群川众流的归宿,所以能为川谷王。大國若江海,居天下群川众流派合(水流汇合)处;小邦若川谷。江海汇纳群川众流,群川众流归江海;群川朝海,众流归海,归流入海。大國为归宿而下小邦,则得小邦;小邦以归流投降于大國,则趋大國。所以,有谦下包容恩泽下布以得,有投降而得。大國不过欲兼并天下、兼济天下、大化天下、畜德养民、化育人民,小邦不过欲入朝趋奉君人。双方各得其所欲,大者应当谦下包容恩泽下布、慊下(为人民造福,满足人民合理需要)、兼下(兼并天下,兼济天下)。
第六十九章
江海所以能为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川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聖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为川谷王,因其谦下包容、兼畜纳下、善为群川众流的归宿,所以能为川谷王。是以聖人要居上统治人民,必须为人民群众代言,为人民谋福利;要居上领导人民,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自身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所以聖人居上而人民没有沉重的负担,居上而人民不妒忌;所以人民乐于推举而不感觉厌烦。因其以道以理以法遵循规律争,所以天下无能与之争。
第七十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者,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谓无争。夫惟无争,故亡尤。
上德若水,德济天下。水德,济人济物利用万物而无争,处众人之所安,所以水近于道。分别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的合理位置、合理范围,精神意识思维循道循理循法而如淵,人际交往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仁,政令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信,政循道循理循法而大治,事循道循理循法而任用贤能,行动循道循理循法而把握时机,……这是道争。以道争,是以有功德而亡有罪。
第七十一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知道曰善,循道为善。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善行无有辙迹,善言无有瑕谪,善数无用筹策,善闭无用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用绳约而不可解。知道为士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不武断;知道作战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沉着冷静,不怒;知道胜敌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与;知道用人者,为人谦下,为下属着想,为人民做事,……这是循道循理循法争无争之德,这是使贤用人的能力,这是符合自然的准则。
第七十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薄,薄者不知。聖人不积,既以为人矣,己愈有;既以与人矣,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为而不争。
质朴之言不粉饰,粉饰之言不质朴。是道者不可辩驳,可辩驳者不是道。知道者不薄德,薄德者不知道。聖人循道循理循法顺民,积不积而无不积,既以佑人助人为人民服务矣,而己愈有;既以佑人助人与人矣,而己愈多。自然的原则,济卋利物而不虐人害物;聖人的原则,济卋利物而不与民争利。第七十三章
聖人恆善救人,故无弃人;恆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而大迷,是谓要妙。
聖人恆循道救人,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所以不弃人;聖人恆循道救物,知物之属性而善用,物尽其用,所以不弃物,这是恆德。善人,为未善人师;未善人,为善人资。不贵其所师,不爱其所资,止智伪而失大本(道),这是重要规律。
第七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恆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恆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容;为天下容,恆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聖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遵循雄和雌的对立统一,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而不脱离,复命复朴返本归元依归大道而为天下母襁褓里的婴儿。遵循白和黑的对立统一,为天下法;为天下法,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而没有差误,复命复朴返本归元依归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的终极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遵循荣和辱的对立统一,制定天下的礼仪法度;制定天下的礼仪法度,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而趋于完善,复命复朴返本归元依归大道(天下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大道派生万物,聖人因道循法使物用人量才器使而为元首,是以大法无害。
第七十五章
善建德者不拔,善抱道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溥。故以道观身,以道观家,以道观乡,以道观邦,以道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循道建德者坚韧不拔,善奉道奉理奉法者永不脱道违理离法,子子孙孙得以祭祀不辍。服道于身,其德是本原的本性的;服道于家,其德是余德;服道于乡,其德是长德;服道于邦,其德是丰德;服道于天下,其德是溥济万物、溥救众生的溥德。所以,以道治身,以道治家,以道治乡,以道治邦,以道治天下。我以何知天下之是呢?因道依理以法运用规律!
第七十六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牗,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聖人不形而知,不见而明,无为而成。
不出于门户之见,收拢汇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度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以知天下;不出于门户之见,收拢汇集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度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以知自然法则。其违背大道的愈多,其知道的也就愈少。所以,聖人通过抽象以理性认知而知道,度越感性认识以理性认知而知常明理守法循道,惟道为而成大德。
第七十七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奉道承德矣,奥主佑助矣;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有病矣,有害矣。聖人不病,因为他除病而治未病。因为除病而治未病,所以不病。
第七十八章
聖者惟道,玄德玄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笑之;庸俗者闻道,侮之。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器若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始且善成。
聖者惟道(有道,为道,是道,则道,由道,以道,服道,服道服理服法,由道由理由法,以道以理以法,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玄德玄同;上士听闻道法,勤学而行之,尽力而为之;中士听闻道法,若是若非,或听从,或不听从;下士听闻道法,笑之;庸俗者听闻道法,侮之。建言立说有之:明道若昏昧,奉道若依归,太平大道若不平,上德若水,大德若不足,建德恍若不厚道,质真若空,大器无器若道,大白无白若黑,大方无方无边,大音无音无声,大象无象无形,道大无名。惟道者,循道而循道成道。
第七十九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亡德。道(大德)恆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为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中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礼(小德)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道。
上德者自认为缺乏德,致力于行善积德,所以有德;下德者自以为不缺失德,不行善积德,所以亡德(丧德、失德、缺德、乏德)。道(大德)恆道为而(能)无不为。上德为(是,惟)道为(为人、用事、为政、理物循道循理循法则事极少而功极多)而(能)无事;下德妄作而有事。上仁为中德而没出事。上义(下德)妄作而有事。上礼(小德)妄作而没有谁应和,就捋臂揎拳而殴之、摧之。所以,失道而后退居德,失德而后退居仁,失仁而后退居义,失义而后退居礼。礼,忠信暂时的栖止,可又是昏乱的起首;成见,有着道的光华,可又是故步自封愚昧僵化的讬始。所以,大丈夫处厚居实,居厚德而亡居薄德,居实而亡居浮华,任实而顺道。所以,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适道,合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八十章
大上,尊之而不可感知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奥主夷希微(道治),百姓尊奉之而不可能感性认识之;较道治差一等的统治者(德治),百姓亲近之;较德治差一等的统治者(仁治),百姓赞美之;较仁治差一等的统治者(义治),百姓畏之;较义治差一等的统治者(礼治),百姓侮之。其信不足,乃有不信。悠然啊,聖人奉行道统德政法治民主;功成事遂了,人民群众皆说“我自由、自在、自然”。
第八十一章
故曰:为道者非得以明民,将以禺之也。民之难治,以其上智也。故以智治國,國之贼;以道治天下,人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恆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所以说:为道(修道,服道,就道,如道,则道,是道,惟道)者必须教人求真向善,教人民群众知常遵纪守法,必须教人民群众廉隅守节,品行端方,思想端正,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做事严谨细致。民众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尚智伪(统治阶层智伪,民众崇尚智伪)。所以,以智伪治国,是害国虐民祸害众生的贼政蠹政;因道依理循法治理天下,是利國益民造福人民的德政善政。知识此两者也是稽法(辩证治理理则,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对立统一的辩证稽法(辩证治理理则,至道至法至理,循道循理循法理物)是为玄德。玄德邃矣大矣,与众人众物依皈大道(奥主)矣,然后乃至大理,乃道教大训,顺道而大同,德道而大德,循道、循理、循法,遵道、遵理、遵法,因道、因理、因法,依道、依理、依法,服道、服理、服法,如道、如理、如法,适道、适理、适法,合道、合理、合法,至道、至法、至理,道统道治道理,大一统大治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