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至第三十一章
(2022-12-09 20:15:18)第十四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如渊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俶载形体和精神奉道(奉理奉法),能勿违背乎?专气致柔返本归元,能如受道保佑的元婴乎?澄清心镜,能澄明无有疵乎?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惟道为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能如渊守道乎?明白四达,能惟道知乎?生之畜之,生养万物而道有,佑助万物而道恃,统治万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统治,是为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道爱养万物而若不为主,恒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之而若弗知主,可名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大。
大道为法兮,大道可统治万物兮,大道可佐助万物兮,大道可佑助万物兮,大道可保佐万物兮,大道可保佑万物兮!万物恃道以生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功成事遂而无名有。道爱万物,道养万物,而宛若不为主,对立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趋向道,归向道,适道,由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为道成大德。
第十六章
道恆无名也,朴也,惟微也,天下莫不臣也。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法道,地法道,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不知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法水,人民皆知法令而自调节。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譬喻言之,道之在天下,犹川谷水之于江海水。川谷水,江海水,水循环,循环往复。川谷水,江海水,皆为水,同是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为物,道为法;物则道,法则道。道生物,道生法;物由道生,法由道生。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本元、本源、本原、始基,为卋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生,又复归本元。道为本元(本体、本源、本原、始基),道为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大道派生宇宙万物,大道又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而存在于宇宙万物。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宇宙万物的依归。一切存在物皆由道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道生,又复归道。
第十七章
道恆无为而无不为。帝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妄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妄。不妄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恆道为而(能)无不为(全知全能)。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万物众生将自然化育。化育而却出现不法妄作事,我将因道镇静之。因道镇静之,夫也将知常守法。知常守法以归道,天下将自理自治,天下将自然理治,天下将自然大理大治。
第十八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之行不离资众。虽有荣观,焉处超然?奈何万物之王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民众是君人的根基,法则是众物的统治者,所以君人终日的行为不可脱离救人助人资助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虽有宫观金阙琼楼玉宇,如何处身超然?奈何万物之王而今以身而轻天下?轻躁则失根丧本,轻躁则失法失道。
第十九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妄徒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哉!
使我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政非常荒废,田园非常荒芜,(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非常虚耗;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饫珍馐美馔,过度聚敛搜刮的财货过剩,是为盗夸。盗夸不合道!盗夸违背大道!盗夸亡德、亡道、失理、弃法!
第二十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伪,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道以民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贪生往多贪求亡度(过分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第二十一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知恆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知恆且畏死,则恆有也司杀者也。大制无割。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人民群众已经不恋生畏死了,如何以死刑威吓之?若使民众守法而且恋生畏死,而剩余的非法妄作为凶的罪犯,我得执囚(拘捕囚禁罪犯)而依法定罪量刑处罚之,以儆效尤,谁还敢妄作为凶?若民众守法且恋生而畏死,则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原理、始制、大制)制定的循道循理顺人民的实在法(法律制度)司职刑教(刑罚和教治)。大法无害,法司以循道循理而遵从是道之法律为本职。枉法妄为代遵循自然法制定的循道循理顺人民的实在法(法律制度)而执威(刑罚)濫刑,这是代大理治理,这是代大匠朴斲。代大理治理者,代大匠朴斲者,罕有不伤其手矣!
第二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皮取此道。
当人民已经不畏服当权者的威压,则人民反抗当权者威压的威力就要来了。不要不重视人民的居处,不要阻塞人民的活路。因为当权者不厌恨人民,所以人民不厌恨当权者。所以,循道循理循法的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余妄见(不自以为是),自爱而不自以为优越。所以,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适道,合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二十三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亡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恃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不法者不行,亡道而自余妄见者不明事理,亡道而自以为是者不明,亡道而自功者丧功,亡道而狂妄自大者不长。其之于道而言,叫作自恃的、多余的、有害的妄为罪行。生物将厌恶之,所以有道者不有余恃赘行。
第二十四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聖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卋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详尽则周全,有冤屈则申冤,深则长,破旧则立新,省刑薄敛、轻徭薄税则得民心,政令烦多则使人民困惑。是以,聖人奉道以为天下法。德道而不余妄见,所以明白事理;德道而不自以为是,所以明;德道而不自功,所以有功德;德道而不狂妄自大,所以为长。因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与之争。大家所说的“曲则全”,岂是空话!真诠而归道。
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亡适道,咎莫大于亡德,殃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天下惟道,惟道惟理惟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大制、始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于耕种粪田,是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亡道、丧德、毁法、乱纪,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政,天下有事,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短缺,战马奇缺,怀孕待产的母马被派往战场,以致母马在郊区战场生下马驹,所以“天下亡道,戎马生于郊”。罪(犯法;妄作或犯法的行为;苦难,祸殃)没有大于亡适道(亡有归从道统,亡有适应大道,亡有适合大道,亡有合道,亡德)的,咎(凶,灾祸,灾殃)没有大于亡德(亡道、失理、弃法)的,殃(咎;败;祸)没有大于不知止的。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适度有节制的富足,恆富足!
第二十六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功名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得与失,哪个病?过分吝惜必然致使严重的浪费,过多的私藏必然致使严重的损失。所以,服道、服理、服法、服度,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掌握适度原则,知足知止,不辱不殆,适度而足者不挫,适度而止者不危,可以长久。
第二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为什么“宠辱若惊”?宠,宠爱,宠幸。宠爱,(上对下)喜爱,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物质感情给予与保护或骄纵溺爱;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过分的娇宠、偏爱;娇纵溺爱;也指一个人对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物的喜爱;古时多指皇帝对妃子的喜爱。宠幸,旧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受宠意味着受宠者身份相对的低贱,所以受宠也是种侮辱。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是为“宠辱若惊”。为什么“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实物身。及己道身,己有何患?所以,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寄(身在)天下;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托(身在)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条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当中有圆空的毂心空容物,容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有车轮的作用,有车的的功用。【辐:(形声。从车,畐( fú)声。“畐”有“腹满”义(参“福”字条),而“辐”为圆形,与人腹满之形相类,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或钢条;由一个中心或中枢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的许多杆、棒或直线;辐条。辐辏,也作辐凑;车辐的 一头聚集在毂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集中;聚集。毂:辐所凑也;又指生养之神。《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凑:(形声。从水,奏声。本义:水流会合);聚集;奔向,趋;挨近,靠拢。《广韵》:“凑,水会也,聚也。”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车轮中心的圆木,其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毂,是辐条辐辏(辐凑)的中心,又是决定车子转动时是否便利的关键部位,所以用来比喻决定利害的中心。《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以车轮的轮圈为圆,车毂的中心为圆心,相邻两辐条间的夹角皆相等,按顺序依次连接辐条与圆周相交的点,可以得到一个圆内接正N多边形。“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亡所失矣。”“割圆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趋近“圆面积”。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差就越来越小,而当边数不能再加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的极限就是圆面积。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趋近圆的周长,进而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π=lim(n→∞)1/2*sin(360°/n)*n。“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2*半径*圆周率,“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正n多边形的面积公式:S=1/2nR²sinφ=nr²tanφ/2。(R为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r为正多边形内切圆半径,φ为各边所对圆心角)。刘徽把与圆周合体的这个正多边形,就是不可再割的这个正多边形,进行无穷小分割,再分割成无穷多个以圆心为顶点,以多边形每边为底的无穷多个小等腰三角形,这个底乘半径为小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把所有这些底乘半径加起来,就是圆面积的两倍。这就是说:圆周长乘半径等于圆面积的两倍。所以,圆面积等于半周乘半径。刘徽说:“以一面乘半径,觚而裁之,每辄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章中记载“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刘徽运用了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以计算圆周率。大方无禺,大制无割。“割圆术”将极限和无穷小分割引入数学证明。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微分“无限细分”,积分“无限求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Newton-Leibniz formula),也被称为微积分基本定理,揭示了定积分与被积函数的原函数或者不定积分之间的联系。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的内容是:一个连续函数在区间 [ a,b ] 上的定积分等于它的任意一个原函数在区间[ a,b ]上的增量。君如毂,臣如辐。主圆臣方,虚君实臣。《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为君要圆通周全,虚心以为道舍,心空容万物。(心空: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圆通: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周全:周到,全面;完备,全备,齐全;成全,帮助。)做臣子的必须实诚、刚正不阿,不阿谀,不谄媚。君务虚,臣务实。虚:指抽象的理论;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求真,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真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务虚与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务虚是相对务实而言,指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方面进行讨论及论理。(论理:议论道理;按照道理;争论是非;理论;逻辑;伦理道德。论,通“伦”;事物的条理、秩序。论,通“伦”;伦理。伦理:事物的条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人与人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务实,指研究、讨论或做某项具体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研究和讨论完成某项工作的具体办法;从事实际工作,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若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君主执政要顺道而应人,为道为而无不为。君主之道要圆,即“虚无因循”;臣子之道要方,即“守职分明”。主圆臣方,建立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以达到 “乘众人之知,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境界。主圆臣方,君臣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不能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等失职渎职行为,不能有超越职权范围的行为。臣子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管不该管之事,就是有不臣之心。为君者应当管理好臣子,协调臣子之间的关系。君主把一切事都包揽起来,做了臣子当做之事,也不是好君主。为君者必须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著眼大局、把握大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合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知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惟道可以无为而治,为道为而无不为。】揉和黏土做成容器,当其有空容物,有容器的功用。凿门户建造室家,当其有空容物,有室家的功用。所以,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有以为利,无有以为用,有空以为利用厚生。
第二十九章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善任者知道遵循法则,懂得自己的人知常遵循规律。克敌制胜的有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是强者。知行惟道循理适度行止取舍的人富足,循道循理循法知行的人有志。俶载形体和精神抱道者久,形体虽死而被人们缅怀纪念(不忘)的人精神长存。
第三十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盈满厅堂殿,莫能守之。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第三十一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原则,也许犹如张弓(把弓放在校正器具上校正,在弓上装弦)的原则欤!偏高的就平抑之,偏低的就往上抬高之;有余的就减之损之,不足的就补之益之。自然的原则,损有余的以补不足的。某些人的政治主张就不宜,损不足的以奉有余的。谁能以有余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为道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其不欲夸耀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