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道德经译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

(2022-11-14 11:19:15)

理解道德经译文

第一章

自然界存在孳生宇宙万物的始基(本元、本源、本原),作为宇宙万物依归的本元(本源、本原、始基)。我未知其名,勉强称其字为“道”,勉强为其命名为“大”。冀求知(得;守;服;为)物,因附于知(得;守;服;为)道(大、大宗、大本、本元、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得以知物;已经知物,复依归大道,是为玄德。杜绝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收拢汇集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抽象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越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知得道、得理、得法,终身消灾免祸避凶趋吉得福祉;发动或操纵脱道、失理、弃法的意识行为,施其事,妄作非为处凶境,终身不济。见微知著是知常明事理,奉道奉理奉法奉律是因附大道的襁褓(纽带)。用其沾光得惠,复命复朴返本归元合道合理合法。身心健康消灾免祸不招殃咎,是为合道、合理、合法。

第二章

依皈大道,循道循理循法之命也;弱者守柔,循道循理循法。宇宙万物由大道派生,大道(场)夷希微无物无有。 

第三章

道可以道达,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道达,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始制、大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宇宙之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大宗、大本、本元、本源、本原、始基)。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至理,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一切法则道理的法门。

第四章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致知实践依归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依归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得法、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得法、不遵循法则(规律),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公理,公理全理,全理天理,天理大道(道纪、道理、原理、道法、大法、母法、自然法、始制、大制),道乃恆,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是善,循道循理循法为善。

第五章

大(空)德之容,惟大道是从。大道(场)之为物,为无物,为夷希微,为不可感觉之物,不可捉摸。无物啊,其中有(产生)象。无物啊,其中有(产生)物。空无、虚空、虚无,其中有(存在)精理(真理、道理、道法、法则);其精理真真是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本质的、本来的、固有的、纯粹的,其中有已经应验证明的。自今及古,自古及今,大道死不灭、无始无终,以观众物始基。我以何知众物始基之状呢?因道利用规律!  

第六章

视之而不可见,名之为夷(无形);听之而不可闻,名之为希(无声);捉摸之而不可得,名之为微(隐行无迹)。此三者不可致究诘,原本混沌一体啊。“道”啊,其上无皎(白而亮,洁白明亮),其下无昧(昏暗不明),绵绵不绝却无以名状,不可感知,不可具体形容,故而还原归一为“无物”。这是无有形状的形状,无有形象的物象,这叫作恍惚。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把握自然法则(世界万物之法则),以御人、御物、御世,以御世界万物,以御现实事物。能知世界起源的,是为道纪(自然法则)。

第七章

有物浑然一体、自然生成,在天地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寂廖、独立、守恆,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本体、始基、本元、本原、本源)。我未知其名,勉强称其字为“道”,勉强为其命名为“大”,大则行,行则邃,邃则依皈。人效法道,地效法道,天效法道,道效法道,道是道。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界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第八章

道生万物,德畜万物,万物形态各异,环境塑造事物,是以万物莫不尊崇道而贵重德。道之尊崇,德之贵重,万物莫不履行使命而法则大道。道生之,道畜之,道长之,道育之,道亭之,道毒之,道养之,道覆之。生养万物而道有,佑助万物而道恃,统治万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统治,是为玄德。  

第九章

道为宇宙万物的始基,道为天下母,道为万物母,道为大,道为大宗,道为大本,道为元炁,道为冲炁,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有,道为无有,道为无(可以“”表示无),道为一,道为大一,道为场,道为夷希微,道为始主,道为万物之奥主,道为象帝,道为谷神,道为恆,道为无名之朴,道为本体,道为自在之物,道是自然。道是自然,道是自是;惟道可自然,惟道可自是!道为始有,道为无有,大道空无,道性自然,大道字本元(本体、本原、始基、元炁),本元(本体、本源、始基、元炁)孕育相反相成的阴阳二炁,阴阳二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产生了融合阴阳二炁的三,融合阴阳二炁的三派生万物,万物是负阴抱阳的阴阳对立统一体,道为和德。【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生物,大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可以表达为:1,1生2,2生3。2º=1 2¹=2 2²=42³=8……混沌而无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具有“生产功能”、“监护功能”、“管理功能”,进而引申出“统治功能”。道生养化育万物,具有生产功能、监护功能、管理功能、统治功能。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者的保护者,亡德者的所有者。道为本元(本原、本源),道为始基,道为始制,道为大制,道为恆,道为法,道为法则,道为道法,道为大法,道为母法,道为自然法,道为道理,道为原理,道为真理,道为物理。大道氾兮,大道为法。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兮。大道为法,大道可统治万物,大道可佐助万物,大道可佑助万物,大道可保佐万物,大道可保佑万物!大道(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相合,以甘露,人民皆知法令而自调节。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德:得道,服道,知道,如道,由道,以道,奉道,守道,适道,从道,是道,惟道,依道,因道,遵道,循道,顺道,合道;得服理,,如,由,以,奉,守,适,从,是,惟,依,因,遵,循,顺,合得法,服法,知法,如法,由法,以法,奉法,守法,适法,从法,是法,惟法,依法,因法,遵法,循法,顺法,合法。是道之法,道法也,德法也,善法也;是道之政,道政也,德政也,善政也;是道之教,道教也,德教也,善教也;是道之人,道人也,德人也,善人也。德法,德道之法也,服道之法也,是道之法也,惟道之法也,善法也;德政,德道之政也,服道之政也,是道之政也,惟道之政也,善政也;德教,德道之教也,服道之教也,是道之教也,惟道之教也,善教也;德人,德道之人也,服道之人也,是道之人也,惟道之人也,善人也。大道无亲,恆与善人,大道佑助循道循理循法为善的德人,法则佑助守道依法遵循规律行善积德的德人。道统法治,德政惠民,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循道循理循法造福人民!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谋福祉,德政循道循理循法为人民造福!道,大也,一也,大一也,理也,大理也,法也,大法也。道统,大统也,一统也,大一统也,理统也,大理统也,法统也,大法统也。道治,法治也,理治也,大治也。“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一化为三,大法化为相互制衡的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三合为一,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的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合一是大法;用则分三,三权分立,立法权、执法(行政)权、司法权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本则常一,本元是大道(道法、大法、母法)。】人之所不美的孤、寡、不穀,而帝王以之为自称。对于事物而言,有时损害它反而增益了它,有时增益它反而损害了它。圣人所训教的,我也训教之:凶暴狂妄者亡德、亡道、失理、弃法,其自寻死路。我将以之作为正教的开始。

第十章

自然希言大道希言而教无为而治。希言而教道言而教也,言道言而教也,是道言而教也,惟道言而教也;无为而治道为而治也,为道为而治也,是道为而治也,惟道为而治也。暴风骤雨难以持续整天整日。谁为这般者?天地!天地所为的飘风骤雨尚且不能长久,何况人乎?道者同于道,是为德;就道者同于道,是为德;道者同于道,是为德;从事于惟(有;为,是;听从,遵从,顺从随从由,以)道者同于道,叫作德;从事于是(为;则;遵从,顺从,效法,以为法则;适,合,适合)道者同于道,叫作德。德,得道也,服道也,知道也,如道也,由道也,以道也,奉道也,守道也,适道也,从道也,是道也,惟道也,依道也,因道也,遵道也,循道也,顺道也,合道也,德道也。于德道者,同于德道;同于德道者,道亦德之。于亡道者,同于亡道;同于亡道者,道亦亡之。其信不足,乃有不信。

第十一章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为天下正。若其亡德、、失理弃法,天亡以清明恐怕将崩裂,地亡以安宁恐怕将荒废,神亡以灵验恐怕将歇灭,容器亡以丰盈恐怕将枯竭,万物亡以生存恐怕将灭亡,当权者亡以维持统治恐怕将倒台。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寡、不穀,这不是表示以谦下守柔为本吗?大誉无誉。所以无欲啊,珍贵玉,磊落石。

第十二章

勇于亡道而犯法妄作为凶,则依法定罪量刑处罚之;勇于德道而合道合理合法者,则依法活之、卫生济之、保护。这两者,勇于德道而合道合理合法则有利,勇于亡道而犯法妄作为凶有害。天之所,谁知其所以?所以,聖人踌躇疑惧难以应付。天道,惟道争而善胜,惟道言而善应人应物,惟道召而众人众物自然归服,坦然而善谋。大法(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始制、大制)恢宏大度,恢宏大度而无所不包。

第十三章

法则役使实物,大道拥有自然选择所以知惟道为之所以有益。惟道(循道循理循法)言之道教,惟道为之利益功德(循道循理循法济人济卋济天下、济物利物、利益众生的利益功德自然惟道及之。  

第十四章

俶载形体和精神奉道(奉理奉法),能勿违背乎?专气致柔返本归元,能如受道保佑的元婴乎?澄清心镜,能澄明有疵乎?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道为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能如渊守道乎?明白四达,能道知乎?生之畜之,生养万物而道有,佑助万物而道恃,统治万物而循道循理循法统治,是为玄德。

第十五章

大道为法兮,大道可统治万物兮,大道可佐助万物兮,大道可佑助万物兮,大道可保佐万物兮,大道可保佑万物兮!万物恃道以生而大道为法行不言之教从不推脱,功成事遂而无名有。道爱万物,道养万物,而宛若不为主,对立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道(趋道,适道,趋向大道,归从道统,依归大道)而宛若不知其主,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为道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能为道成大德。

第十六章

大道(母法、道法、大法、自然法、自然法则、道纪、道理、原理、始制、大制)无名(无名法;无有名状,不可名状)也,本质也,为夷希微也,天下皆臣服(屈服称臣,以臣礼服从君命,接受统治),天下皆服从统治。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众人众物自然宾服。天效法道,地效法道,天地相合,以甘露法水,人民皆知法令而自调节。遵循自然法(道纪、道法、母法、大法、道理、原理、大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惟道的实在法(子法、有名法、法律制度)制定了也已经有效普法宣传教育了,所有人物也务必知道循理奉法,知道循理奉法保平安、保安全。譬喻言之,道之在天下,犹川谷水之于江海水。川谷水,江海水,水循环,循环往复。川谷水,江海水,皆为水,同是水。道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及其法则。道为物,道为法;物则道,法则道。道生物,道生法;物由道生,法由道生。道生物,大道派生万物,道为万物之本元,道为一切物之本元。道生法,大道为法,道为万法之本元,道为一切法之本元。本元、本源、本原、始基,为卋界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本元生,又复归本元。道为本元(本体、本源、本原、始基),道为宇宙万物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大道派生宇宙万物,大道又作为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而存在于宇宙万物。道生万物,道为万物之宗,道为宇宙万物的依归。一切存在物皆由道构成一切存在物皆由道生,又复归道。

第十七章

道恆道为而(能)无不为(全知全能)。当权者若能循道循理循法理物,万物众生将自然化育。化育而却出现不法妄作事,我将因道镇静之。因道镇静之,夫也将知常守法。知常守法以归道,天下将自理自治天下将自然理天下将自然大理大治

第十八章

民众是君人的根基,法则是物的统治者,所以君人终日的行为不可脱离救人助人资助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虽有宫观金阙琼楼玉宇,如何处身超然?奈何万物之王而今以身而轻天下?轻躁则失根丧本,轻躁则失法失

第十九章

使我坚正不移的知道循理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推行;恩德,恩惠;慈善;乐善好施,乐善好行善)是敬服!大道太平,狂妄之徒甚好亡道。朝政非常荒废,田园非常荒芜,(粮食和物资储备)仓库非常虚耗;衣着华丽,佩带利剑,厌饫珍馐美馔,过度聚敛搜刮的财货过剩,是为盗夸。盗夸不合道!盗夸违背大道!盗夸亡德、亡道、失理、弃法!

第二十章

人民之所以饥苦,是因为统治阶层享用税收过多、厚赋敛、横征苛役、暴敛疲民、重税苦民,所以饥苦。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阶层之有伪(非法,非正统;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所拥护的),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死抗争,是因为统治阶层贪生往多贪求亡度(过分贪求生活的骄泰奢侈)过分榨取民力民财(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轻死抗争。惟(为,是,有,以,顺从)道为国计民生而为政以德,是美善于重人贵生。

第二十一章

人民群众已经不恋生畏死了,如何以刑威吓之?若使民众守法而且恋生畏死,而剩余非法妄作为凶的罪犯,我得执囚(拘捕囚禁罪犯)而依法定罪量刑处罚之,以儆效尤,谁还敢妄作为凶?若民众守法且恋生而畏死,则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原理、始制、大制制定的循道循理顺人民实在法(法律制度)司职刑教(刑罚和教治)。大法无害,法循理而遵从是道之法律为本职。枉法妄为代遵循自然法制定的循道循理顺人民实在法(法律制度而执威(刑罚)濫刑这是大理治理,这是代大匠朴斲大理治理者大匠朴斲罕有不伤手矣

第二十二章

当人民已经不畏服当权者的威压,则人民反抗当权者威压的威力就要来了。不要不重视人民的居处,不要阻塞人民的活路。因为当权者不厌恨人民,所以人民不厌恨当权者。所以,循道循理循法的聖人,有自知之明而不余妄见(不自以为是),自爱而不自以为优越。所以,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适道,合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二十三章

踮着脚尖把脚后跟提起来的站不稳,横行不法不行,亡道而自余妄见不明事理,亡道而自以为是不明,亡道而自功者丧功,亡道而狂妄自大不长。其之于道而言,叫作自恃的、多余的、有害的妄为罪行。生物将厌恶之,所以有道者不余恃赘行。

第二十四章

委曲详尽则周全,有冤屈则申冤,洼池蓄水则充盈,吐故则有利于纳新,轻徭役薄赋税则能得民心,政令烦多则使人民困惑。是以,聖人奉道以为天下法。德道而不余妄见,所以明白事理;德道而不自以为是,所以明;德道而不自,所以;德道而不狂妄自大,所以为长。因为知道守法遵循规律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够与之争。大家所说的“曲则全”,岂是空话!真诠而归道。

第二十五章

天下惟道,惟道惟理惟法理物,始制有名,遵循自然法(道纪、道理、道法、母法、大法、大制、始制)结合实际的原理制定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并且公布宣传普法,所有人物知法守法,知法守法保平安,天下太平,天下无事,精兵简政,裁军退役安置,将士退伍转业复员,退役的良马可以用耕种粪田,是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亡道,亡道、丧德、毁法、乱纪,失道、失理、失法、失度、失政,天下有事,兵连祸结,民生凋敝,兵源短缺,战马奇缺,怀孕待产的母马被派往战场,以致母马在郊区战场生下马驹,所以“天下亡道,戎马生于郊”。罪(犯法;妄作或犯法的行为;苦难,祸殃没有大于亡适道(亡德,没有依归大道,没有适顺大道,没有适合大道,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的,咎(凶,灾祸,灾殃)没有大于亡德(亡道、失理、弃法)的,殃(咎;败;祸)没有大于不知止的。所以,循道循理循法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适度有节制的富足,富足!

第二十六章

功名和生命,哪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得与失,哪个病?过分吝惜必然致使严重的浪费,过多的私藏必然致使严重的损失。所以,服道、服理、服法、服度,适道、适理、适法、适度,合道、合理、合法、合度,掌握适度原则,知足知止,不辱不殆,适度而足者不挫,适度而止者不危,可以长久。

第二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宠,宠爱,宠幸。宠爱,(上对下)喜爱,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地位高的对地位低的;指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物质感情给予与保护或骄纵溺爱;对在下者因喜欢而偏爱;过分的娇宠、偏爱;娇纵溺爱;也指一个人对某个人物或者某件事物的喜爱;古时多指皇帝对妃子的喜爱。宠幸,旧指帝王对后妃、臣下的宠爱,泛指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宠爱。受宠意味着受宠者身份相对的低贱,所以受宠也是种侮辱。得宠则惊喜,失宠则惊恐,是为宠辱若惊。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吾活身。及我身亡,我有何患?所以,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寄(身在)天下;贵爱以身为天下,你可托(身在)天下。

第二十八章

三十条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当中有圆空的毂心空容物,容辐条共同辐辏(辐凑)在同一中有圆空的毂,有车轮的作用,有车的的功用。【辐:(形声。从车,畐( fú)声。“畐”有“腹满”义(“福”字条),而“辐”为圆形,与人腹满之形相类,因而“畐”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本义: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一条条直棍或钢条;由一个中心或中枢在同一平面上向外伸展的许多杆、棒或直线;辐条。辐辏,也作辐凑;车辐的 一头聚集在毂上;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集中;聚集。毂:辐所凑也;又指生养之神。《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凑:(形声。从水,奏声。本义:水流会合);聚集;奔向,趋;挨近,靠拢。《广韵》:“凑,水会也,聚也。”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车轮中心的圆木,其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毂,是辐条辐辏(辐凑)的中心,又是决定车子转动时是否便利的关键部位,所以用来比喻决定利害的中心。《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众,故人主共矣。”以车轮的轮圈为圆,车毂的中心为圆心,相邻两辐条间的夹角皆相等,按顺序依次连接辐条与圆周相交的点,可以得到一个圆内接正N多边形。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细割圆,并使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趋近圆的周长,进而求得较为精确的圆周率。π=lim(n→∞)1/2*sin(360°/n)*n“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圆周率=2*半径*圆周率,“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愈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愈少,其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愈是趋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正n多边形的面积公式:S=1/2nR²sinφ=nr²tanφ/2(R为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r为正多边形内切圆半径,φ为各边所对圆心角)“割圆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无限趋近“圆面积”。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差就越来越小,而当边数不能再加的时候,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的极限就是圆面积。刘徽把与圆周合体的这个正多边形,就是不可再割的这个正多边形,进行无穷小分割,再分割成无穷多个以圆心为顶点,以多边形每边为底的无穷多个小等腰三角形,这个底乘半径为小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把所有这些底乘半径加起来,就是圆面积的两倍。这就是说:圆周长乘半径等于圆面积的两倍。所以,圆面积等于半周乘半径。刘徽说:“以一面乘半径,觚而裁之,每辄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径而为圆幂”。《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章中记载“半周半径相乘得积步”。刘徽在《九章算术•圆田术》注中,用割圆术证明了圆面积的精确公式,并给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刘徽运用了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割圆术”将极限和无穷小分割引入数学证明。分割、近似代替、作和、求极限,就是微积分思想。大方无禺,大制无割。君如毂,臣如辐。主圆臣方,虚君实臣。《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为君要圆通周全,虚心以为道舍,心空容万物。(圆通: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通达事理,处事灵活;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周全:周到,全面;完备,全备,齐全;成全,帮助。)做臣子的必须实诚、刚正不阿,不阿谀,不谄媚。君务虚,臣务实。虚:指抽象的理论;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原则的工作,不是以某个具体事物为对象,它要从具体实际出发,又要离开感性的具体,舍弃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抽象出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因而被称为“务虚”。求真,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求真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主要是一种理论工作,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务虚与务实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依赖的。务虚是相对务实而言,指就某项工作的政治、思想、政策、理论方面进行讨论及论理。(论理:议论道理;按照道理;争论是非;理论;逻辑;伦理道德。论,通“伦”;事物的条理、秩序。论,通“伦”;伦理。伦理:事物的条理;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人与人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务虚是针对决策环节而言,是决策前对决策的可行性、具体操作、突发情况预案等的分析研究过程,是对事物发展规律与走势进行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而务实则是将决策变成现实的过程。务实,指研究、讨论或做某项具体工作,研究讨论具体问题,研究和讨论完成某项工作的具体办法;从事实际工作,致力于实在的或具体的事情;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若没有必要的务虚,就没有决策的科学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科学的务虚有助于认清形势,把握趋势,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君主执政要顺道而应人,为道为而无不为。君主之道要圆,即“虚无因循”;臣子之道要方,即“守职分明”。主圆臣方,建立各得其所的政治秩序,以达到 “乘众人之知,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的境界。主圆臣方,君臣要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不能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等失职渎职行为,不能有超越职权范围的行为。臣子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管不该管之事,就是有不臣之心。为君者应当管理好臣子,协调臣子之间的关系。君主把什么事都包揽起来,做了臣子当做之事,也不是好君主。为君者必须循道循理循法顺人民为天下浑括精神统一思想,著眼大局、把握大势、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合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知力,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得其所,惟道可以无为而治,为道为而无不为。】揉和黏土做成容器,当其有空容物,有容器的功用。凿门户建造室家,当其有空容物,有室家的功用。所以,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有以为利,无有以为用,有空以为利用厚生。

第二十九章

知人善任者知道遵循法则,懂得自己的人知常遵循规律。克敌制胜的有力,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的是强者。知行惟道循理适度行止取舍的人富足,循道循理循法知行的人有志。俶载形体和精神抱道者久,形体虽死而被人们缅怀纪念(不忘)的人精神长存。

第三十章

所得将要满溢,不如适可而止。勉强挣扎维持的急速劲力,不可能长久保持。金玉盈满厅堂殿,莫能守之。富贵而骄奢淫逸,是自招灾祸。功德圆满了身退让位,是自然的法则。 

第三十一章

自然的原则,也许犹如张弓(把弓放在校正器具上校正,在弓上装弦)的原则欤!偏高的就平抑之,偏低的就往上抬高之;有余的就减之损之,不足的就补之益之。自然的原则,损有余的以补不足的。某些人的政治主张就不宜,损不足的以奉有余的。谁能以有余奉天下?惟道者!是以,聖人为道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其不欲夸耀其贤。

第三十二章

弃道、弃理、弃法,违道、违理、违法、违度,失道、失理、失法、失度,纲纪废弛,朋党相为,结党营私,妄作非为,徇私枉法,营私舞弊,徇私舞弊,枉法营私,枉法徇私,所以“大道废,有仁义”。

轨:导轨;道,法则,法度;依循,遵循;比喻事物正常的规则、法度、秩序。智慧出轨,违道、违理、违法、违度,亡道、亡理、亡法、亡度、亡纪,脱道、亡理、弃法、失度、乱纪,文过饰非,讹言惑众,害人、败家、祸国、乱天下,所以“智慧出轨,有大伪”。

六亲理当和睦,倘若六亲不和,就提倡孝慈以敦劝六亲和睦,所以“六亲不和,有孝慈”。

天下皆知识美之所以为美,就已经存在了与美相互对立的恶;天下皆知识善之所以是善,就已经存在了与善相互对立的“不善”。唐太宗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朝贞观年间,天可汗唐太宗虚怀若谷从谏如流,而魏征在谏诤上最为突出。魏征曾坦白:“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魏征说:“臣幸能为陛下尽力,希望让臣成为良臣,不做忠臣。”唐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差别?”魏征说:“像历史上的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朝的关龙逄、商朝的比干就是忠臣。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且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与君共享尊贵荣誉,留名青史的大臣。所谓忠臣,虽然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建议,并勇于规劝君主,对君主忠心耿耿,但最后被君主杀戮,国家灭亡,只落个忠臣的空名。这就是二者的区别。”由此可知,“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三十三章

或恐有惑言:弃绝聖德、抛弃知识,人民有百倍的利益;弃绝仁、抛弃义,人民恢复孝慈;弃绝技术、抛弃利益,盗贼就有了。这三者已是不值得文饰了!我将有嘱:发现本质,抱道守法,减少私欲,杜绝肆欲妄为,有功德而亡有罪!

第三十四章

止于感性的五色令人不明事理,止于感性的五音令人不明事理,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游乐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诱使人行妨(行凶;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行为不轨)。所以,聖人秉要执本,是理性而不是感性,所以,舍皮相而就道,抽象而趋道,通过抽象而趋向是道(为道,惟道,乃道,则道,适道,合道,循道循理循法,如道如理如法)

第三十五章

生也弱;其死也,同殭。草木之生也,弱;其死也,枯萎槁腐,殭化腐朽。所以,弱者,是生的徒属同殭者,是死的徒属。所以,军队殭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殭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弱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同殭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因其生往多贪求亡度而死。听闻善养生者,陆行不遭受猛兽伤害,入军不遭受战争伤害。兕无所用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善养生者循道循理循法得福祉消灾免祸有死地。

第三十七章

大道为万物依归的奥主,德(循道循理循法)者的保护者,亡德(脱道、失理、弃法)者的所有者。善言、善行可以博取尊敬,善言、善行可以嘉人。人若不善,弃不善而从善,有什么不好?是以立天子、设三公,虽有拱壁以先导驷马的仪式,不如坚持进修道业。全世界之所以崇尚是道(乃道,则道)的原因是什么呢?无非是因为:需求能够因道而得,有罪能够因道而免罪耶?是以,是道(乃道,则道)为天下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