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2022-07-09 03:43:35)

第三十六章

出生入死。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出生入死。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因其生往多贪求亡度而死。听闻善养生者,陆行不遭受猛兽伤害,入军不遭受战争伤害。兕无所用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用其刃。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善养生者循道循理循法得福祉消灾免祸没有死地。

 

 注释

  “出生入死。 生之徙,十有三;死之徙,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者亦十有三”:“ 生命的历程是一种迁徙的旅途,从出生即开始了通往死亡的旅途。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生长发育的弱年占有十分之三,(精力充沛的壮年占有十分之四),僵化衰亡的老年占有十分之三。人往生,行为不轨往于死地者亦有十分之三。”凡事有度,不超限度,掌握适度原则,适可而止。超过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徙:迁移,迁徙;改变,变化。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七十岁,则0~21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2~49岁为壮年时期,50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八十岁,则0~24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5~56岁为壮年时期, 57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九十岁,则0~27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28~63岁为壮年时期,64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假设人的平均寿命为一百岁,则0~30岁为弱年时期(生之徙),31~70岁为壮年时期,71岁以后为老年时期(死之徙)。……科学研究人员认为,目前人类的寿命正在缓步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似乎没有界限。从前,研究者将120岁视为人类年龄的极限,几乎没有人能超越。但是,通过人的寿命正在延长这一实例可以看出,人类的寿命似乎是可以无限增长的,没有统一的上限标准。生生:是动宾关系,前一个“生”作动词:寻求生路,后一个“生” 作名词:生存。生生:即求生,养生,摄生。摄:吸取;保养。生:是指人的生命本源精气神。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整个中医学说就是广义的养生学。《吕氏春秋》中将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养生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自身康复能力的学问,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 养生是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有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黄帝与老师岐伯有一段精彩对话。谈到瘟疫时,黄帝问老师为什么有些人被传染了却不得病,岐伯的回答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为什么说整个中医学就是大养生学。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医学是指中华原创医学,而不是康熙阉割华夏文明后已经面目全非的“现代中医”。 通常所说的养生是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西历前五世纪,人天合一整体观的形成标志着养生概念的成熟;西历610年,隋大业年间,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养生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整个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神”,其次是“形”,最后是“气”,而且“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现在我们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虽然它很有价值,但并非最重要的部分——因为第一位是“养神”,第二位是“养形”。食疗和药膳实施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自组织能力,也即“养神”,也就是说现代人们所称的词汇“气功”(严格说来应该是“医学气功”,古代又称“导引”“养生”)是养生学最关键的内容,而其指导思想是东方文明整体观。健康、长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大自然中日月经天的现象,启发人们师法自然、回归自然,以使生命永在。《周易象上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卫生”,从构成上说,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生”为名词,即“生命”或“身体”;“卫”为动词,即“保卫”。“卫”、“生”组合成词,本意即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当把“卫生”看做名词时,其意义则转变为“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的行为,或“维护生命或保护身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生生之厚:生活奢侈,求生往多,贪求亡度。奢侈:挥霍浪费,追求过分享受。

生生:养生;生活营生,谋生,求生贪生

谋生: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

求生:设法活下去;谋求生路。求生,意思是想方设法避开生命危险(威胁),维持自己生命状态。

养生:保养生命;维持生计;摄养身心使长寿;畜养生物;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生育;指奉养父母。

营生 犹养生,保养身体谋生;特指经商,做生意;指生意,买卖;谋生之事;职业;指活计;犹言生活。

生活:生存,活着;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指恤养活人;指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经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境况;犹生长;家产;生计;活儿(主要指工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工作;指生活费用;指用品,器物;美事;美好的时光。

陶潜 《归去来兮辞》:“幼穉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启》之三:“复有衣食生生之所须,悉多欠阙,欲其安活,而无叹吒悲恨,不可得也。”

厚:多,重。厚其液而节其帤。——《周礼•考工记•弓人》。注:“多也。”

兕虎:兕与虎;泛指猛兽。

 甲兵:(1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

《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

《韩非子·十过》:“城廓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

《清史稿·郑献亲王齐尔哈朗传》:“我国肇兴,治弓矢,缮甲兵,视将士若赤子,故人争效死,每战必克。”

2披甲的士兵;亦指军队。

《荀子·王制》:“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

高蟾《宋汴道中》诗:“甲兵年正少,日久戍天涯。”

3指战争;战乱。

 杜甫 《夜》诗之二:“甲兵年数久,赋敛夜深归。”

 郑善夫 《秋夜》诗:“独客尚未送贫贱,四方况是多甲兵。”

 无所容:无所用。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通典•食货九》:“ 后魏初至太和钱货无所用也。”

容:通“庸”,通“用”;使用。

庸:(会意。小篆字形。从用,从庚。“庚更”同音,表更换。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本义:用;需要。)

庸,从庚从用,以秋之实作变动去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庸,古代通用,在先秦文化中代表褒义词。

用: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

刃:刀口 、刀锋、刀刃。

夫:文言发语词、文言助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以:因,因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