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青海西宁陨石相关分析
兰台左史
一.事件始末
2012年2月11日 一场罕见的陨石雨不期而至, 几百块陨石从天而降,散落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白纳村、小寺沟村、业宏村、合尔盖村和白崖村一带,覆盖范围为一长轴方向NNE长20—30 km、宽4—5 km的椭圆形区域。降落中心标:36°51'35.77″N,101°25'33.70″E(白纳村)。有村民介绍,当时晴朗的天空中不断出现连续爆炸声,刚想抬头看个究竟,就觉得有一只老鹰俯冲下来,还扬起一股蓝烟。接着就听见“砰”的一声巨响,有东西砸在了地上,是块黑色的石头。村民们尽可能地找到了散落的石头。有的石头很完整,四周都有黑色的硬壳包裹着,有的在落地过程中摔裂,呈现新鲜的断裂面,上面可见细小的银色颗粒。这些石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黝黑的表面以及表面上仿佛指印一般的印痕,这是陨星闯入地球大气层时高速摩擦,表面被热量融化后重新冷却固化而产生的特征,可以断定确实为陨石。
这场陨石雨降落地点涉及6个村庄以上,范围达方圆100公里以上,其中最大的陨石重12.5千克。从陨石烧壳特征等方面看,陨石在穿过大气层后至少发生过两次高空爆炸,所以推测陨石降落的面积可能更广,应该还有更大的陨石没有被发现。通过现场考察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此次陨石雨现象是继1997年2
月15日山东鄄城之后,我国首次发生的陨石雨现象,其陨石之大之多仅次于1976年3月8日出现在吉林省的陨石雨.
初步研究,发现其含有超大金属颗粒和透明晶体颗粒,这样的特征是以前发现的陨石所没有的。初步判断,这场陨石雨来自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初步确定“青海陨石”的母体是太阳系的小行星。另外,经过对湟中县发现陨石的合尔盖、小寺沟、白崖一村和业宏村的5个陨石坑定位和绘图后发现,这些陨石散落的范围为方圆10公里,呈半圆形。从已掌握的情况看,“青海陨石”在高空至少发生了两次爆炸,陨石散落的范围应该比目前锁定的更广,可能还有陨石没有被发现。至于“青海陨石”具体来自哪个星球,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找到答案。更多的信息还需要做进一步检测和鉴定。
从现场科考的情况看,“青海陨石”为L球粒陨石(又称低铁群球粒陨石),是一种普通的球粒陨石,以前发现的90%的陨石都属于普通球粒陨石,而L球粒陨石又占普通球粒陨石的40%。经目测推断,“青海陨石”的含铁量较低。与其他球粒陨石相比,很大比例的L球粒陨石曾经过严重的冲击作用,天文学家认为母天体曾经历毁灭性撞击。由于这些陨石都是普通球粒陨石,最重要的是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因为这些陨石雨不仅是我国十几年来发生的陨石天文现象,而且陨石品质较好,是珍贵的科研标本。
二.陨石的基本信息
陨石专家们除了利用专用工具到各陨石坑采集残留的粉状陨石外,还从村民手中收购了几块小块陨石样本。西宁陨石具有典型的球粒结构,球粒轮廓依稀可辨-模糊,基质重结晶程度中-高等,次生斜长石粒度5—40μm,部分颗粒大于50μm。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的化学成分均一:球粒中橄榄石Fa24.7-25.2,平均Fa24.9,相对标准偏差PMD值0.64%;低钙辉石Fs21.3-21.9En77.6-78.2Wo0.46-0.57,平均Fs21.5,Fs的PMD值0.84%。说明该陨石已达热力学平衡状态,为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根据该陨石结构构造特征、金属含量、矿物化学组成特征和热变质特征(平衡温度为778),西宁陨石被划分为L群普通球粒陨石,岩石类型为5型,但已开始向6型过渡。该陨石的冲击变质程度为S3,风化程度W0。陨石母体形成之后遭受了冲击变质作用和热变质作用,导致原始球粒破碎、脱玻化和基质重结晶。
三.陨石的矿物组成
该陨石总铁含量为20.9 %,其中铁纹石和镍纹石体积百分比7.9%,金属含量11.9%。
根据陨石系统分类,低铁群L在总铁量20%--25%,Fe-Ni金属和陨硫铁含量4%--10%,应该划归于低铁群!
基质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橄榄石,低钙辉石和斜长石。
铁镍合金的主要金属含量 为:镍纹石:铁:65.7%,镍:33.9%,钴:0.1.铁纹石:铁:93.5%,镍:5.5,钴: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