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探月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的思考

赵文津:国际探月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的思考 http://blog.sciencenet.cn/static/image/blog/recommendico.gif精选
新一轮的轨道探测的主要特点:双星、低轨、极区、水冰和高技术,开展了进一步地精细勘查,特别是对月球背面及南极盆地。调查的成果在陆续公布中。先后有日本、美国和印度宣布在南极爱肯盆地一些地点发现有水冰存在和日照区的更多信息,取得了新的中心峰带上来的深部物质信息。
第二轮探测的数据正在处理和解释中。
一些国家都在为未来深空探测研究和制定着新的规划。
由于新一轮探月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水冰存在和日照条件的信息,大大鼓舞了一些国家思考月球资源开发的热情,现在规划有两个着重点:
一是进一步推进月球科学问题的深化研究;
二是探讨开发利用月球有关的资源问题。
1
(1)月球现状的调查。作为一个人们认为已基本停止活动的星体,
(2)月球的形成演化。月球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演化到现在的状况,特别是极艾肯盆地,大风暴洋成因?重力高的性质与成因?主要的地质作用?热的状态与来源?内动力问题?月海火山作用成因?水与挥发分的形成机理?
(3)调查了解月球资源(不仅是矿产资源)现状仍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资源调查过程中就在同时考虑如何开发利用,但这一问题还有待各国长远的努力。
2
2.1
(1)美国Apollo共有6次成功登月,调查路线达
后共采得月表岩石样品381.7 kg;前苏联共有3次用无人月球车采得月球样品260 g;提供了校验遥感解释真实性的样品;
(2)在月球上还进行了地震剖面、地热等现场地球物理测量,取得了一些结果;
(3)调查仅限于9个点上,分布地区约占月球表面积的8.8%。
图1和图2标出了阿波罗和月球计划的登月点与采样点,月球背面没有采到任何样品。
|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9130i04z3tk9uukyccy.jpg |
图1
表1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927ag7zaz8qgc54gyqh.jpg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941y7uz974jyz9b997r.jpg
2.2
(1)月球表面为溅射物覆盖,覆盖率达83%,由非火山质岩石,角砾岩及月土(多种来源岩石、矿物微小碎块)组成;最上层为一层月尘,导热性很差;月表撞击坑极多,可能经历过多次撞击覆盖,撞击影响的深度约在几到十几km。依据小行星撞击地球情况提出利用撞击坑密度测年的方法;
(2)
•
发现;正面撞击坑深部也有多处发现;镁质岩套产于40 ~ 50 km深,可能为下地壳物质;
•
多的小碎片和小颗粒,个别重>1g;另一类为ur-kreep;深部情况不清。
•
生成深度较深,为100 ~ 500 km(?);
•
(3)提出了大碰撞与大岩浆洋理论,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4057gsb43qsr7ww2scgr.jpg
图3
(据Storffler,1990)
图中表示了不同岩石类型所处的构造部位
(a)
月壳和上月幔简化横剖面,时间约在约42
(4)提出了地球的壳、幔、核的层圈结构模型,但月球正面、背面有些不对称,背面许多基本结构还是不清的。认为月球各层大体是均匀的。见图4和图5。
Wieczorek’月球模型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4107l960l08lvlzljij5.jpg
图4
月壳厚度表示了一个经度0°和180°的极对极剖面,浅月震和深月震依深度和纬度投影到月球正面半球内。尽管固态内核半径未完全确定,热状态研究表明,起码月核的某些部分业已结晶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4115j65wiwl5zi7c6lam.jpg
图5
2.3
(1)关于月表溅射物堆积的厚度与结构特点。
最上层为一层极细的月尘层,导热性很差;
•
层(400
Ma),下面可再细分成42层,
•
月地质学家亲自绘制的。见图6。
•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4403zoo38a0ac73aa3a.gif
图6
(据David M. Harland, 2002)
显示来自主要盆地的较老的喷射物被至少两种玄武质岩浆流所覆盖;雨海溅射物的存在是推断出来的;数字表示能够代表相应地层单元体的特别挑选的岩石样品号;混杂堆积层的基底(虚线)在某些局部地段穿透到了低钾的月海玄武岩中
Apollo-12登月点风暴洋东南地区地表剖面。见图7。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440bapiihoalp29cjcj.jpg
图7
(据David
表示大型冲击盆地中覆盖在更古老溅射物上的几个玄武岩熔岩单元的结构情况,这是推测
的雨海溅射物覆盖层;数字代表在不同地质单元采集的标本编号
Apollo-14登月点弗拉摩罗高地地表剖面(图8)。图9
图8
(据David M. Harland, 2002)
图中显示了由撞击角砾岩聚集形成的弗拉摩洛建造中平缓层和凸起单元之间的关系
(据Swann等,1977);图中数字表示相应单元体的岩石样品号,虚线代表月土的深度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440ldghp7gv7ctzjd7z.jpg
图9
Apollo-15登月点在雨海的东缘哈德利-亚平宁地区地表剖面。见图10。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123tu5mt32uwtiw7my.jpg
图10
(据David M. Harland, 2002)
图中SE的高山为哈德利三角地山
显示了从月海到高地的复杂地质变化(据HSpudi和Rgder,1985;Swann
阿波罗-16登月点位于平坦的凯利建造及多丘的笛卡儿建造。见图11。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12phe3akucgfn3b29u.jpg
图11
(据David M. Harland, 2002)
登月点位于笛卡儿建造区内,这是一个多山多沟的高地。显示了由撞击撞掘出的大型月海盆地的溅射物形成的不同单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据Spudis,1984;Stoffler et al.,1985,修改);笛卡儿建造大部分来自较老的酒海盆地的溅射物;覆盖在凯利建造之上的覆盖层是被较年轻的雨海撞击事件所溅射带来的,它们大部分是由笛卡儿建造和某些雨海喷射物混合改造后形成的物质组成;人们推测笛卡儿建造和凯利建造覆盖在一个更老的(前酒海)大块月土层之上,该层由一层很厚的来自很多较老撞击事件的复杂碎屑岩组成;图中数字表示不同地质单元的岩石样品号
阿波罗-17的登月点在澄海盆地西南缘的金牛-利特罗峡谷。见图12。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13glbsy6lbjilszmmj.jpg
图12
(据David M. Harland, 2002)
南丘、北丘上部为澄海溅射物;底部主要为危海及其它盆地的溅射物;数字表示从相应单元体挑选出的月岩样本
以上6个剖面给出的是不同来源溅射物的堆积层与山丘,深度很大。这些溅射物堆积,一是岩浆洋分异固化以后,外来的小行星、微星体物质,以及其他外来物质构成;一是原始月球壳层物质的碰撞产物。后者是月球岩浆洋分异产物,是月球物质分异系列的一部分,它与月球的形成演化有直接联系。遥感资料与取样分析结果对比如何说明月球基岩成分,又如何反映月球演化特点呢?!需要进一步深化。
(2)溅射物浅层成层堆积有什么地质含义。如Apollo-17地震剖面给出的结果(图13)。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1365nbpbc0rk52299t.jpg
从图上可以看出垂向上可以划分4层:5 ~ 20 m,20 ~ 50 m,50 ~ 400 m,400 ~ 1600 m,1600 m以下又一层;速度最高为900多m/s,其厚度未控制。各层速度基本均匀,但各层岩性还不清楚
图14为一种地质剖面分层解释。认为500 m以浅主要为细粒月土层;1~ 2 km深度以内主要是大小不同颗粒组成的溅射物堆积体。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12r3vgx82kseerekop.jpg
图14
这一剖面提出岩石的破碎可以一直延深到10 ~ 25 km。更深处岩层的地震波速度代
表什么意义?
图15至图17为Apollo-17所作的月球轨道雷达实验结果。剖面经过风暴洋、澄海、危海;频率为5MHz,ξ=8.7,sol=400 m。见图15。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275yoj5by5555b5qde.gif
图15 Apollo-17月球雷达探测路线图
|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277kpixt3xe3ne3p85.jpg |
(据David
M.Harland,
在澄海下面发现在900 m和1.6 km深处存在着雷达反射层面(剖面中部)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27yralzb0muu90r9qe.jpg
图17
(据David
M.Harland,
雷达得到的反射界面,与地震测深结果可以大致对比
下图是日本月神1号所作的雷达成像剖面。见图18。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27mjlk2euuuzvw54du.jpg
图18
图中标明了对5个月海测量结果。(1)
Apollo-17雷达地层剖面与日本的雷达探测得出的成层结构与上述地震分层结果大体上可对比。表明,在月表条件下,现在雷达技术探测的深度在1 km以内,可以得到2个很好的分层。这种浅层延续很长的成层沉积(雷达反射和地震界面)有什么地质含义?
(3)已发现山体上和峡谷壁上出露的玄武岩或其他成层岩层的研究也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查清其地质含义如图19和图20。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5276u6n670na5o850za.jpg
图19
(据David M.Harland, 2002)
为远距离拍摄的照片拼图,显示了倾斜的“条带状”纹理出现在哈德利山的表面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01nnxnxg4vzx4n3hn4.jpg
图20
(据David
M.Harland,
(4)月球深层的岩性与结构。已确认月坑的中心峰出露有深部岩石,如多数为斜长岩,少数为苏长岩,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01qsywkyis7kr1pwmr.jpg
图21
(a)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01h0vgx88j9b99hp0f.jpg
图22
(据Gagnepain
Beyneix et al.
图中28
~ 38 km为一过渡带,Vs从4.37增加到4.44
km/s,Vp不变;月球上地幔的Vs和Vp均增加;但238
~ 488 km区间,Vs与Vp一减一加,而与上一结果不同;488
km以下,Vs不变而Vp减小,而与上一结果基本相同,
这一8.15
km/s±的Vp值,在地球上地幔顶部条件下,
在月球条件下也可能仍然是橄榄岩的堆集体(accumulation)。迄今为止,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016spmm0wg5swltjgm.jpg
图23和图24是日本的赵大鹏和中国的雷建设所作的P波和S波的层析成像图。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02dnsc5758noc3io22.jpg
图23
(据赵大鹏等,2008)
http://image.sciencenet.cn/album/201306/13/153710qr2g141ez3yeisux.jpg
图24
(据赵大鹏等,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