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工商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参考书、面试经验

标签:
参考书考研考验真题 |
育明教育506大印老师
北大教授、北外教授、人大教授、中财教授、社科院教授联合创办
目录
一、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二、MPA考研复试参考书及复试范围
三、MPA复试历年真题解读
四、MPA复试答题技巧指导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6大注意事项
根据育明教育过去12年对1000多为考研学员的分析发现,大多数考研考生在复试阶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准备时间太晚。最佳的准备时间是2个月左右,最好是初试后就开始准备,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在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调剂越来越难,没有充分的准备很有可能会导致考研功亏一篑,另一方面是因为复试的比重越来越高,尤其是复试中又有笔试,还有听力、口语和面试,如果等到分数出来,很有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了。未来复试竞争越来越激烈了,调剂越来越难,希望广大考生提前准备复试,相关MPA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堂”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观看相关课程。
问题二:傻等复试信息。其实自从201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招考复试进行了相关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参考2019年复试的相关信息(包括复试笔试参考书、复试人数等)即可,希望大家在估分后尽快联系育明教育咨询师,开始复试课程的指导。尤其是报考会计硕士(MPAcc)、计算机、北外、北语等院校的考生,复试的比重占到了50-60%,如果不提前准备,复试的内容根本复习不完。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对于我们初试一对一的学员,我们都是建议初试后就开始备考复试。
问题三:复试资料单调。复试阶段要提交很多材料,尤其是个人陈述。从往年的考生来看,这部分内容很多考生都不知道怎么撰写,结果提交的个人陈述不但不能给自己加分,还会给导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一般而言,个人陈述不只是你个人的学术背景、科研经历等信息的呈现,更是体现了你的文字功底和态度。设想一个连自己个人陈述都写不好的考生,导师能指望你给他做科研工作吗?此外,还有个人简历和其他的相关资料,如何在复试中让导师看到你的资料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问题四:缺乏模式面试。很多考生一直在学校待着,很少经历过正式的面试,这就导致在考研复试中会非常紧张。进而影响复试的发挥。我们建议考生在复试前一定要进行至少3次以上的模式面试,找到自己的问题,针对行的解决。模式面试也是育明复试课程中必备的一项。例如,2019年北外高翻一名考生,初试成绩排名倒数第二名,由于资料准备比较充分并且经历了多次模拟面试,复试成绩排名第一,最终成功上岸。育明教育的复试课程有9800-18800(保过)及调剂班次,有兴趣的可以直接登陆官网或者
问题五:个人陈述冗繁。很多考生不知道个人陈述说什么,尤其是英文的个人陈述,啰啰嗦嗦的,该说的没有点到位,不该说的说了很多。一般而言,个人陈述是考研复试面试的第一个环节,很多高校要求用外语表述。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展示自己呢?根据育明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是凸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报考原因及研究兴趣即可。所以,不要轻视每一个复试的环节,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可以最终导致考研折戟沉沙。
问题六:没有联系导师。导师很关键,这个不用赘言。但是怎么联系导师呢?联系哪个导师呢?这是有讲究的,因为每个导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是不太相同的,所以必须找到与自己最为匹配的导师,这样能大大提升自己复试的成功率。此外,就是如何联系导师呢?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学长学姐,或者通过育明教育辅导机构,都可以。
2020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参考书及热点预测
结合过去五年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真题的总结和研究,育明考研大印老师发现,当前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复试真题越来越灵活,对热点考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面试当中,所以以下参考书目是考生必须要看的,来应对今年可能考察的政府改革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
《公共管理学》,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李国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学: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公共政策分析:考点热点与真题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2020-2021年MPA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真题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工作相关的问题,第二类是专业课相关的问题,第三类是时政热点相关的问题。具体的复试课程可以在“腾讯课程”中搜索“育明考研考博中心”里面有MPA复试课程。
以下是育明教育咨询师整理的部分MPA复试面试热点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以上课程包括内容:(“腾讯课堂”搜索“育明考研考博”就可以找到课程)
公共管理博士讲解,12年专著公共管理硕士辅导及研究
1.
2.
3.
4.
5.
6.
7.
8.
2020年重庆工商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考研复试重点及热点(部分)
目标管理——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目标管理是由参与管理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管理系统。
目标管理的基本形态包括的重要环节:
(1)目标设定
行政人员与管理者达成对工作成果的协议,然后以书面形式将组织目标、单位目标与个人目标分别呈现,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优先顺序。
(2)预算
目标的达成与资源配置相联系,通过预算以金钱的形式将目标予以落实。
(3)自主性
自主性是目标执行过程中赋予组织成员适当的权力与责任,使其在执行目标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负责。
(4)反馈
通过信息的反馈,保证目标能如期完成或适当修正。
(5)奖赏
基于激励原理,设计奖赏系统,促进目标的达成。
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应用的限制/问题:
(1)目标管理在动荡环境中不易使用
目标管理在封闭体系的组织中较易管理,但在变动且难以预测的动荡环境下不易使用,因为目标往往难以设定。
(2)目标管理存在信任问题
在传统行政组织中,目标多由高层领导制定,一般人员很少参与目标的制定,也少有执行裁量权。目标管理要打破这种状况并非易事
(3)目标不清问题
公共部门的目标往往比较模糊,不易量化,其结果也不容易衡量。
(4)多元目标的冲突
公共目标的制定过程是一个政治过程,充满了多元目标的冲突。
(5)忽视长期目标
目标管理往往强调短期目标的管理,可能忽视了组织长期发展目标的规划。
【补充4】全面质量管理——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1)范围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包括组织、社会及社群,以最佳客观标准作为评价标准。
(2)质量改善的整体制度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改善的整体制度,改善质量的方法,依据事实的决策而非主观臆断。
(3)内容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限于顾客所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也包括改善组织内部绩效的一切作为。
(4)质量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质量是组织内部一切业务的必然结果,所有部门及成员皆应参与。组织要同时具有追求质量的制度和追求高质量的文化。
(5)管理方法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要求一切的工作、程序能全程无误地完成。
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
在政府管理中,质量是指,民众于第一次及每一次接受政府服务时,改服务均能满足民众的期望与需求。政府的服务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七项:
(1)绩效
绩效是民众在接受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服务时,首先考虑的最重要的面向。
(2)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补充基本的政府产品与服务品质的第二项标准。
(3)可信度
可信度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在某一特定期限之内,能符合民众期望的可能性。
(4)持久性
持久性是指某一服务或产品对民众所带来利益的持续时间的长短。
(5)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效是否符合预先所设标准的程度。
(6)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必须能够及时地满足民众的需求,或是政府能够及时地解决民众所遭遇的问题。
(7)变动性
变动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会根据时间空间的改变而适时转变。
政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步骤:
(1)高层人员之领导与支持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需要高层人员的领导与支持,高层人员必须直接且积极地投入,为建立一个鼓励变革创新、以工作为荣、为了公共利益持续不断改进的组织环境而努力。
(2)策略性规划
策略性规划目的在于促使组织进行持续性的质量改善,并使之成为组织日常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建立一个动态的和参与的规划过程。
(3)以顾客为导向
将公众视为顾客,积极地影响公众对政府施政措施的满意,发掘公众的需求,努力满足民众的期望。
(4)考评与分析
对品质的考评与分析的目的在于降低错误与浪费,改进服务的成本和效能,提升服务的品质。
(5)训练与奖惩
加强组织成员的训练与培训,建立适当的奖惩标准,推动政府服务质量的改进。
(6)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团队合作。
赋予组织成员活力,与组织成员进团队合作,是政府达成品质承诺的重要因素。
(7)品质保证
品质保证自工作过程之始为开端,从资源的输入阶段即防止问题的产生。工作人员要着重分析前一阶段的供应者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并与民众建立起“伙伴关系”。
政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改善服务品质的指标准:
(1)可靠性
可靠性即在民众第一次提出要求时,政府是否能快速准确提供服务;是否能遵守承诺;是否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服务。
(2)回应性
当民众需要服务时,政府是否能快速回应民众需求。
(3)能力
政府机关人员是否具有执行职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4)服务通道
政府机关服务民众的通道是否通畅,服务时间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方便民众。
(5)服务礼貌
政府机关服务民众时是否以礼相待,是否尊重、体贴民众。
(6)沟通
政府机关是否与民众进行密切的沟通联系。
(7)可信度
政府机关的行为表现是否让民众信赖。
(8)安全感
政府机关是否给民众提供安全、自由的环境。
(9)善解人意
政府机关应体察民意,站在民众角度为民着想。
(10)有形性
有行性是指服务过程中的外观:设备、人员穿着等是否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