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情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22-09-03 17:02:42)| 分类: 学习情况 |
击碎课堂上的问题从准确诊断开始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读后感
江镇中心学校王晶晶
暑假读什么书,琢磨了半天,想想自己最怕的是什么。对呀,最怕的就是听完其他老师公开课之后的教研会!完全是评不来课,每次想到校长的眼神杀都后怕,所以带着学习提高的目的,我从众多书目中选取了《小学数学课堂诊断》一书,加以研读。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一书由特级教师杨九俊主编,该书的主编和编委要么是著名特级教师,要么是各级教研员和一线名教师,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渊博的理论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很多方面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可能也是困惑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通过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问题的本质。“有价值的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同时,“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关系,是对学生有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内容。那些对学生来说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数学。
二、数学与探究
小学生的探究学习,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探究学习既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过,在我们平时教师的课改实践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误区:(1)什么都让学生探究去发现;(2)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步步牵引,生怕学生出现错误;(3)为了追求学生的生成,问题设计过于开放。
围绕以上问题,我的思考如下:
(1)教材中的所有知识是不是都应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呢?通过平时的听课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内容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如《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精心组织;但也有些教学内容不太适合探究,如有些题材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一些数学事实已有定论,我想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也未尝不可。
(2)不要回避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
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设计让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猜想——验证猜想——概括结论的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和结论,也是很正常的。有些错误生成,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成为我们课堂上很好的教学资源。
(3)问题不一定越开放越好。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提出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目的的,要有恰当的学习目标定向。“问题”的开口太大,学生容易迷失方向,不能围绕主题探究;“问题”的开口太小,学生很难有更多的发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要把握这个开放的“度”,同时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多维互动交流的空间。
三、数学与训练
数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会数学的思考。一提到解题,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题海战术”“同步辅导”,学生解题就要见多识广,熟能生巧。当然,常规的训练是学会解题的必要条件,但过度训练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重复的机械训练,有时也会出现熟能生笨的情况,学生的思维僵化,不能够灵活地思考问题。在我们的练习中应该多一些变式训练,少一些模仿性练习;多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少一些没有意义的机械重复练习。
四、数学与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思维的品质。
反思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以传授思维经验代替思维训练;(2)以牵引式的问答,代替学生独立有效的思维活动;(3)以简单的传授代替学生的思维体验过程。
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要靠启迪,而不是靠讲授。有些时候,教师越是讲得清清楚楚,学生的思维就越得不到锻炼。就像一个孩子吃食物,吃得越精细,越不利于孩子咀嚼功能的增加和肠胃消化水平的提高。
我想,作为智慧型的数学教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就应该在数学课堂上力求做到:
(1)激活思维。学生进入课堂,就像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一辆等待发动的汽车。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把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可以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无序到有序,从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2)引导思维。学生在进行操作探究时,由于年龄、水平等差异,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而且,在初始阶段,有些学生的想法是无序的、零乱的、肤浅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引导,需要对思维进行整理。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3)发展思维。数学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状况,故意设计一些“反例”,或是抓住一些学生的“错误”资源,借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学生会有一些大胆的猜想,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验证的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思维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了《小学数学课堂诊断》一书,让我对有些疑惑的问题豁然开朗,让我更加准确地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同时也让我不仅能对我们平时的课堂进行一些诊断,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和老师们共同商讨,制定“良方”,改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平稳。
前一篇:学习情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