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情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2022-09-03 17:00:41)
分类: 学习情况
品名师著作  诉心灵感悟
——读《听吴正宪老师上课》有感
星拱小学潘满兰
2022年春,我有幸搭上了陈道锋校长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教师成长快车,这个暑假,我在“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的积极影响下,拜读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这本书,还学习了一些吴老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真是受益匪浅!
学习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吴老师,那厚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彩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引导,无一不是她智慧的化身。可以说和蔼可亲的吴老师,那朴实的教学作风和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扎实课堂教学,那厚实、开放、却又不忘组织学生静静思考着的课堂教学,让我赞叹不已!
记得以前出去学习听大师的课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课上得太漂亮了!老师引而能发,学生也个个博文约礼,能说会道……”感觉这些大师把课上到了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我在心里是无比地佩服!但同时也感觉这些大师的课,是不是离我们农村课堂有点远?甚至有时还在想:这些大师上观摩课时,他们借的学生一个个数学素养那么好!如果让这些大师给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孩子们上课,不知结果怎样?学习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例后,一切都有了答案!因为吴老师的课,真的与众不同,下面我就来说说吴老师的课吧!
两鬓微露白发、和蔼可亲的吴老师,有一次上的课题是《小数的认识》,她的这节课,学生的表现和我们农村学生差不多,甚至还要差。我说的真是一点也不夸张,这节课的前一二十分钟,学生真是一问三不知,学生把分数一章的基础知识忘得干干净净,连五角钱是十分之几元也答不上,上课的学生顿时紧张了起来,拘谨地端坐在那里不知所措,隔着屏幕的我都在替吴老师担心着:这节课可怎么上下去呀!可吴老师只是轻轻脱下外套,然后面带微笑亲切地说着:“孩子们,不急,慢慢想,我们一会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就这句暖心的话在上半节课中都出现了好几次,终于孩子们在吴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放轻松了些,并慢慢回忆起了一些遗忘的知识,进入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新知的状态。此时,我替吴老师松了口气,心想,吴老师不愧是大师啊!她有着静待花开的耐心,真值得学习!
课上到这,我想吴老师的这节课好不容易有了个峰回路转,接下来应该找一些优秀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顺利结束这节课,这样这节课仍然是一节难得的大课、好课。可吴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再次选择找不举手的或是这节课还未发过言的学生回答问题。吴老师宁让课堂再次陷入磕磕碰碰,举步维艰的困境,也要点化一个又一个没听懂的孩子,这让屏幕外学习的我肃然起敬,赞不绝口。后来吴老师终于点亮了整个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默契,当老师再提问的时候,几乎全班同学都能面带微笑自信地举手回答问题。这节课最后在老师们经久不衰的掌声中,和孩子们的笑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也在屏幕外为吴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这里,我想引用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周玉仁教授的话:“每次听吴老师上课,总被她和学生的”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的精彩互动场景感动,被她”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的孩子们乐学的氛围吸引。我读完吴老师的这本书及习完吴老师的一些课例,感触颇多:一、我觉得教育是不能挑学生的,碰到基础好的学生,自然教起来要得心应手一点,如果遇到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也要像吴老师那样有着静待花开的耐心;二、一节课,在课堂上表现得太顺,未必是好事!我们要尽量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都有机会去表达,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成功感,就像吴正宪老师那样,一节课上完,全班四十多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没发过言,吴老师课后还特地和这个学生交流一会;三、上课要尊重学生,由学生来决定上课的量,就像吴正宪老师说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有些事情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它过去。比如平时有些老师上公开课的时候,明知许多孩子不懂,还是只找几个会的学生,然后绕过去,这种顺的课堂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四、一位好的老师上课应该要深入浅出,语言精练、科学,不能讲着讲着把学生都绕糊了......
读完,再来回味书中的每一章节的文字,感受吴正宪老师上课的艺术魅力。感觉“真情”,是品味吴老师的课堂,最突出且最有力的字眼。她用这真情诠释着生命课堂的深刻内涵,用真情润泽学生的心灵,用真情培育和谐的课堂环境,用真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用真情点燃孩子创新的思维火花。她的课堂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充满了童趣,洋溢着激情与智慧。她以人格影响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数学的真谛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课堂生活的幸福!
品读此书吧!让我们一起被吴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深深震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