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引领:微课堂--爬山虎的脚
(2022-04-12 08:34:22)分类: 小语学带:示范引领 |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杨老师的语文课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特别密切。同学们,对于爬山虎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呢?是啊,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它的脚又有什么变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看,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作者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个方面来进行描述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这些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是嫩红的,瞧,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呀!这里有同学们画的四幅爬山虎脚的图片,请大家判断一下,究竟哪一幅才是正确的呢?是的,第三幅才是正确的,第一幅图颜色不对,细丝和新叶子应该是嫩红的。第二幅形状不对,应该是枝状的,第四幅图位置不对,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爬山虎的脚很像蜗牛的触角。
我们来看看到底像不像呢?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有什么表达效果?是的,把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的脚还像什么呢?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下来。爬山虎的脚像吸盘,又像卷卷的头发,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来找一找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先触着墙,再巴住墙,然后把嫩茎拉一把,最后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儿的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就把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一系列的变化、往上爬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出来。作者观察得多细致呀,用词多准确呀。
同学们,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吧,把你的手伸出来,用你的课桌面当墙,先触着墙,再扒住墙,把嫩茎往上拉一把,然后贴着往上爬,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里的“巴”可以换成“粘”“挨”等其它词吗?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是的,不能换,“巴”字最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请大家再次伸出你的手,请让它紧紧地巴住你的课桌,同桌拉拉看,感受一下爬山虎巴在墙上的力度。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有同学可能会问,为什么叶圣陶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瞧,作者在描述的时候,用词多准确呀。我们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要重读“触、巴、拉、贴”这几个动词,“一脚一脚”这个词要放慢语速读,突出细丝的变化和爬墙的艰难。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一下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爬山虎的脚和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没触着墙的时候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就活了。这里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说明了爬山虎依赖墙。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会读书的你请同学们再来一起看看下面的几个句子,请大家关注表示时间的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从这些词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连续观察。
同学们,叶圣陶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是啊,首先,他观察细致。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在描述的时候,做到有序传神,并且这也是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学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是呀,看来要观察一个事物,不仅要细致观察,还要连续观察。希望我们的小朋友们也能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下请同学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选一种感兴趣的植物,仔细观察一段时间,记录变化。试着用资料袋中提供的方法来记录。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把观察对象一段时间的变化记录下来;也可以采用做表格的方式,把观察对象的相关情况写清楚。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