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2020-12-03 02:12:23)
分类: 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读书有关,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借助希沃课件的ppt功能、汉字工具、思维导图和课堂活动和班级优化大师中的加分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矣、岂”,会写“谓、诵、岂”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4.文言词“之”的学习

5.初步学习梳理信息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格言揭题,旧知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读书相关格言的前半句,学生接下一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古人喜欢读书,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2.回顾古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

复习你有什么方法读懂文言文吗?

学生交流(借助注释、多读、查阅资料、组词法,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25课《古人谈读书》,它是由两则文言片段构成。

板书:古人谈读书

(二)初读感知,识字写字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注意读好“识”的读音“zhì”。

3..出示会认字,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归类识字:诲、谓、诵

组词识字:耻

读古文的韵味:岂、矣、乎

4.出示会写字,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耻:“耳”要窄、第二个竖要长、与下提交叉,“止”右竖要长、中间有一短横。

诲:“母”竖折与横折钩起笔相接、收笔时交叉,一横居中。

5.关于孔子和《论语》你知道哪些?生交流分享,师补充资料

《论语》: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借助注释,自主探究

引导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同桌互相交流。

2.交流汇报:

【示例一】出示课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知:同“智”,智慧。

(2)理解句义: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句话里面的最后一个“知”和前面的“知”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最后一个“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前面几个“知”的意思都是知道。)

(3)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随机指导朗读)

【示例二】出示课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1)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敏:此处指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2)理解句义:聪敏而又喜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同学们,你们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们的理解吗?

预设: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

(4)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指导朗读)

【示例三】出示课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词语。

识:记住。 厌:满足。 诲:教诲。

(2)理解句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点拨:这里的“默”是“默默”的意思,“识”在这里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

(3)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指导朗读)

3.总结方法学习后面三句。

(1)学生交流理解方法。

主要通过注释、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句子含义。然后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提示:注意文言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读音和常用义不太一样。这就需要读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

(2)交流剩下三句话的理解。

示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教师适时补充: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之所以能达到多知多智的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孔子之所以这样公开自己的“成功秘诀”,估计是因为当时社会上有一些流行观点,认为孔子生而知之,是天生而降的圣人,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应。)

示例: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教师适时点拨:在本句中,孔子讲到了学习的态度问题。他觉得真正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示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教师点拨:这一段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实践的重要性)

4.读出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思考:这则文言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古人读书的?

5.《论语》中还有哪些与读书有关的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游戏考察,记忆内容

设置多种希沃游戏,考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文言片段的加强背诵。

(五)拓展延伸,方法总结

重点指导不同语境下,“之”的不同意思:(课件依次出示)

知之为知之

默而识之

光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砸缸》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精卫填海》

1.学生说出《司马光砸缸》《精卫填海》中的“之”分别是指什么?(水缸、的)

2.全班交流:同一个字在不同文章里意思有可能是不一样的,都需要我们结合语境来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本文的句子想一想,这里三个“之”是指什么呢?

生读句子发言、相互补充(如:学问、所学的内容、孔子教给学生的知识)

总结方法:当遇到没有注释又不太明白的字词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来思考。(板书:联系上下文)

(六)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1.请同学们从《论语》中找出有关读书方法的关键词圈画出来。

2.请同学们从《论语》中找出读书方法,以思维导图呈现。

3.借助表格梳理信息。

(六)总结升华

同学们,今天在学习中要善于向别人请教;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七)作业布置

阅读与读书有关的文章,用图表式、思维导图式、列提纲式等方法,提取整合,梳理关于读书的方法。并学会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思考古人的读书态度或方法对自己的启发。

(七)板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

借助注释 诚实

联系上下文 (一) 好学

组词法 不厌

....... 非生而知之者

不及

不食、不寝、以思

第二课时

设计思路:采取单元整合思想,以园地八的表达练习“用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理解”导入,激发兴趣。而本课中第二则文言片段通俗易懂,理解上难度不大,在了解作者资料的前提下,正音诵读,提取到了读书方法信息,感悟“三到”之间的关系,并联系经验谈启发。阅读链接引出鲁迅先生的“五到”,拓展内容为曾国藩的“三有”和朱熹的《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

2.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

3.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4.以文带文《曾国藩三有》《观书有感》,学习读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表达练习,激趣导入

1.打开书116页,读一读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部分的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句话都是用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

许多人把书比作其他物品,书的重要性经过这样一种比喻变得更加地生动,下面这些句子,分别把书比作了什么?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作“长生果”)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比作“朋友”和“故地”)

(括号内的内容等学生回答完再出现。)

2.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受说一说,还能把书比喻成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层次连句成篇

预设:书是阶梯,能攀登知识之峰;书是火把,能指引前进之路;书是明灯,能照亮未来道路;书是雨露,能滋润干枯之心田;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书是明灯,能打开黑夜之门;书是道路,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殿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31岁正式拜程颐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继承二程(程颢、程颐)思想,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易学启蒙》《诗集传》等。

2.引导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例: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品读释疑,理解大意

1.出示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2.借助注释,交流课文的大意。

理解词语:(1)谓:说。 (2)漫浪:随意。 (3)急:要紧,重要。

理解句义: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3.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者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预设2: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教师相机指导:“急”的古今异义现象,出示字典意思,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教师指导思考:平时的学习中,你有没有做到读书的三到呢?如果做到了,他给你的读书带来了哪些好处?如果没有做到,今后打算怎么做?

师总结: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5.朱熹谓读书三到,可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五到,读一读知识链接,说说你的感悟?

(原文)鲁迅的读书五到:

鲁迅先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受益于他的博读。他读书做到了“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心到是讲读书时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眼到指目光专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手到指边读边做笔记;脑到指要认真思考。

(四)拓展阅读,方法迁移

1.出示曾国藩的家训选文(如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自由读选文,借助注释及拼音。

圈画关键词,找出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你怎样理解曾国藩的“读书三有”。

2.朱熹的《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先猜一猜,在借助工具书验证,也可以请教同学,针对难点互助交流,通过反复朗读巩固字音。

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小组交流一下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生1: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生2:第二首诗的意思是: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都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4)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内容写“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春水生”等景物?(比喻的生动形象)

(5)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这两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

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描写巨舰无人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阐述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五)总结升华

同学们,让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希望同学们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作为自己以后读书的准则。

作业布置

实践活动-制书签

制作一个或一套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书签,把本课中学习到的或者课外积累到的读书方法、名言警句以及与读书有关的古诗、小故事等写在上面。

(七)板书设计

25.古人谈读书

心到、眼到、口到

手到、脑到

有志、有识、有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