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案例:也说户外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2019-06-11 11:27:36)
标签:

教育

分类: 研修随笔

也说户外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旬阳县第三幼儿园 马丫娜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意识的培养应渗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户外游戏活动中教师的关注点不能只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某种动作技能的增长。还要关注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并遵守游戏现则,并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激发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不能靠硬性的约束,也不能采取放任的办法。

案例描述:

镜头一:午饭后,教师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自由游戏。看着东奔西跑的孩子,教师决定教孩子们玩卷花炮的游戏。教师跟孩子交待了游戏方法后,让炮眼举起手,其它孩子背对着炮眼”,教师则在炮尾处拉着小花炮们开始卷起来。原本以为简单的游戏,孩子们却总是卷不好。“花炮一会儿断了,一会散了。教师很着急,不停的对孩子喊:“婷婷,你别走了,你已经卷上了。”“楠楠,你不要松手,把手牵牢。”“涵涵,你离炮眼最近,你不要跑太远,你贴在她身上就行了。”教师就这样不停的说,不停的喊,可结果仍不如人意,而教师已是筋疲力尽,孩子们也是紧张多于开心。好好的一个饭后游戏竟然沉闷有余,快乐不足。

又一个午饭后,杰杰提议:老师,我们卷花炮吧!教师欣然应允。这次,教师只是跟随着孩子的步伐一起卷起来。卷了几次,依然没有成功。教师向孩子们投去质疑的眼神:怎么回事?浩宇马上指着帅帅:他松手了。教师建议帅帅不要松手试一次。仍然不成功。还是不行啊?教师双手一摊,又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孩子们左顾右盼,看着散开了的花炮,几秒钟后,墨涵指着“炮眼”后面的杰杰说:“杰杰跑的太远了。”孩子们一齐看向杰杰,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是的,是的,他一跑,花炮怎么都卷不起来了。”教师追问:“那到底怎样才能卷好呢?”“杰杰不要跑太远就行了。”鸿博说。教师又问:“只有他一个不能跑太远吗?”“博文、俊杰也是。”鸿博指着“炮眼”附近的人说。教师让梓烨、礼磊、翰林换掉“炮眼”附近的人:“现在呢?”“现在是梓烨他们。”“所以说,要卷好花炮,哪一部分的人要移动的慢一些,范围小一些。”孩子们明白了,都说:“炮眼附近的人。” 又卷了一次之后成功了!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随着“砰”的一声,“花炮”四散逃开。看到孩子们开心欢笑的背影,教师也满意的笑了。

镜头二:早晨的户外活动,女孩子选择了呼啦圈。她们拿着圈三五成群的互相套着跑一跑,拉一拉,在地上滚一滚,转一转。有两个女孩拉着圈绕圈跳着,不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渐渐地,又加入进去三个、四个、五个越来越多。她们围成一个很大的圆圈并向一个方向跳着、笑着。教师看着旁边的广场砖和木栅栏,心惊肉跳,若是摔倒了,必定会受伤的。正准备提醒制止的时候,只见莎莎大声喊着:快停下来,停下来!孩子们停下来了。她拉过欣怡和雨晨(她们应该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吧),三个人跑到中间低头说起悄悄话来。只见她们一边说,一边点头,一边微笑。之后,雨晨欣怡指挥了起来:拉好,快拉好!我们来玩切西瓜!妃妃笑了:啊!怎么玩啊!可是她们都很配合的拉起了圈。就这样,拉着圆圈的切西瓜游戏展开了。孩子们玩得很投入,教师看的很专注。不一会儿,只听欣欣说:我们蹲下吧!又有孩子质疑:蹲下怎么玩啊?是啊!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但是所有的孩子却都被统一指挥似的蹲了下来,有的还跪在地上。欣欣指挥着:把圈挨着地。孩子们照做了。切西瓜游戏又开始了。教师饶有趣味的看着,想知道欣欣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见欣欣大声喊着,让被切到的两边的孩子跑回来迅速的从圆圈里钻进去。她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玩得可开心了。而此时,旁观的教师只能在心中惊叹:真会玩啊!同时,教师也庆幸自己没有制止孩子,所以孩子们才得以有了如此精彩的游戏。

无独有偶,有一次男孩子玩呼拉圈时,教师发现他们也有组织的站成一列,将呼拉圈举过头顶,然后轮流将皮球投进去,看谁抛出的球穿过的圈多。而这也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集体的智慧。

镜头三:“吸果冻”游戏是幼儿自发的一种游戏。经过老师的观察,游戏是这样的:幼儿围坐成一圈,将脚大致摆成一个圈儿。之后幼儿在:“吸吸,吸果冻,果冻果冻吸果冻”的儿歌中用手指点脚,最后点到哪只脚,哪只脚就“出局”。老师观察后,发现,幼儿点脚的时候完全无序,且无节奏,但大部分幼儿仍然很乐意继续游戏,只有个别幼儿认为不公平。为了让游戏满足所有幼儿的期望,教师决定通过加入游戏的方式介入,并渗透游戏规则。

教师悄悄的坐在了孩子中间,显然孩子对教师的介入还是很开心的。轮到教师的时候,教师不动声色,只是从上一个孩子退出的脚旁边的脚开始,边说儿歌边按顺序点,并且有意放慢速度。孩子们似乎并没有发现,接下来的一轮教师继续如前,个别孩子发现了其中奥妙,并开始手机模仿,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开始像老师那样玩起来了。后来老师依然用这样的方法,孩子发现了有节奏的说儿歌会更公平,游戏更好玩。

镜头四:猫抓老鼠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因为游戏同时参与的人数多,能锻炼幼儿的钻爬,奔跑等平衡能力,又能增强幼儿的反应能力,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深受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喜爱,所以猫捉老鼠成为教师在户外游戏中常常组织的一种活动。

在小班我们就教会了幼儿猫抓老鼠的游戏,幼儿对游戏的基本规则已经烂熟于心,但游戏效果却越来越差,几乎玩不下去。

看看鼠洞外的猫,齐齐的挤在一个方向,集体行动,往一个方向奔跑,或者凑在一起玩闹,或者干脆内讧,猫儿们你追我赶起来。再看鼠洞内的鼠辈,自由玩耍,或跪、或说或者你拉我扯,就是不愿出洞,偶尔有鼠出洞,也是在洞口一晃便回。而鼠洞更是百无聊赖,瞅准时机将偶尔出洞的鼠儿或拉或拖或往洞外堵,想尽办法让他们出去。鼠洞自然是无规无则了,怎一个乱字了得。教师师站在洞外这边提醒,那边警告,却依然乱的毫无起色。这样下去,游戏自然是无法开展了。

于是,教师和孩子进行了小座谈。座谈中,孩子对于游戏的规则如数家珍,为什么游戏依然如此之乱呢?猫儿们说:没有老鼠可以抓,我们自己玩。鼠辈们说:出去了被抓住就不好玩儿了,不如待在圈子里。鼠洞们说:老鼠不出洞,我们就一直没法玩儿(游戏规则中有老鼠被猫抓完和鼠洞换角色一条)。原来都存着小心思,怎么办呢?归根结底就是老鼠不出洞造成的。那么用什么方式让他们出洞呢?在洞外地上撒上水果、粮食等。一经商量,立马试行,幼儿在新一轮的游戏中不似先前那样混乱了,但也出现了新问题,粮食导致猫们无法行动自如,我们再一次通过商议,将粮食放在离鼠洞远一些的地方,猫可以在鼠洞附近活动。就这样,游戏的有效性提升了,趣味性增强了,幼儿也更愿意参与了。

案例分析:

在“卷花炮”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最开始使用强行灌输给幼儿游戏方法的方式,规则不明确,幼儿不能全身心投入,加之理解不到位,不明白老师为何让他们那样做,所以游戏效果不尽人意。之后,教师通过让幼儿充分观察、讨论、探索,自己明白游戏规则的方式,游戏效果甚好。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非强行灌输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敏锐察觉,及时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令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作为转岗教师,更应加强幼教理论的学习,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探究的天地,使每个幼儿获得满足、成功、快乐。

《纲要》中指出:幼我同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过人之处。作为幼儿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而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发展,也逐渐更喜欢与同伴一起的合作游戏。在合作过程中,总会闪现一些智慧的火花,此时,教师应保护并引导幼儿继续探索,使合作化更有意义,为师幼同时开拓新的活动天地。

当某一项游戏缺乏规则而使游戏索然无味时,教师不是通过传统说教,而是以介入方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并理解运用。幼儿的游戏兴趣得到保护和提高。“吸果冻游戏中教师便是这样做的。

在“猫捉老鼠”游戏中,幼儿都愿意成为游戏的中心人物,在游戏中被关注程度的不同,造成游戏混乱,无法继续开展。当商定新的玩法之后,游戏又富有了活力,加之新游戏是幼儿自己创意所得,幼儿在游戏中更有主人翁感,参与意识和遵守游戏规则意识增强,于是游戏可以继续开展下去。而教师在游戏中更注意了观察反思,组织讨论,及时的调整,并善于发挥中班幼儿的自主意识,引导助推他们寻求到游戏新思路,成功的将游戏推到了新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教师不仅要有游戏的组织实施能力,也应该具备慧心将游戏变成幼儿自己的游戏,将游戏不断推到新高度。

案例反思:

1.规则提在活动前,使幼儿有章可循

如果在游戏前没有要求。任凭幼儿随意玩耍,会出现非常糟糕的局面,小朋友之间会互相干扰,甚至会出现危险。所以在游戏前教师一定要提出规则,让幼儿有章可循。而且每次活动规则的要求保持一致,让幼儿形成明确规则的意识,也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每次户外游戏开前,先向幼儿说明本次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让幼儿了解活动中他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幼儿有章可循,自然就不会违反规则了。

2.巧妙设置游戏情境,使幼儿遵守規则。

有张有弛的体育情境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幼儿往往置身于游戏之中。这时候,他们会忽略游观规则的存在,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如果教师强行中止游戏,会影响游戏的质量和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巧妙的运用游戏情境中的提问语言,使游戏自然停止,然后再提出要求,会更加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合理利用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在游戏实践中,幼儿在游戏时不喜欢重复单一的说规则,应该怎做,不能做什么。而是喜欢有主题,有情节,有角色,游戏化,多样化的润物无声的渗透。因此,如何运用幼儿感兴趣的方法来组织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玩滑梯时,小朋友会非常投入而忘记规则,于是教师纺儿歌“小朋友滑滑梯,排好队慢慢上,你先我后不拥挤,你等我让不受伤。”幼儿通过朗诵儿歌,很快记住了规则。幼儿边念儿歌边最游戏,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

4.传统游戏新规则,游戏兴趣更浓厚

很多传统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很重要的活动形式。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不断的发展变化,也易受情绪的影响,以及当前幼儿的实际情况,有些游戏规则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改编传统游戏,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养成,为幼儿自主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规则意识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